詳細信息  

行不得反求諸己
作者:如流
發布時間:2019/9/30

        大約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年輕的姊姊第一次往台灣旅遊,回來時送給我一方紙鎮。它是長而方的一塊雲石,墨綠的顏色,表面打磨光滑,石紋如暗夜星空的卷雲狀,正面刻有「行不得反求諸己,躬自厚薄責於人」兩句雋語。當時我還是中學生,不太懂其中意義,只是喜歡那深沉的顏色,和摸起来滑溜溜的感覺,於是放在案頭上,常常拿來把玩,它也默默地陪著我,成為多年學習的良伴。這兩句格言自然也在腦海中,潛移默化地成為生活上的一道記憶。

        慢慢地,當逐漸了解到這兩句格言的意義後,它對我的影響是深遠的。這兩句是儒家哲者的格言,上句是出自《孟子》一書,其意思是說:行為若得不到預期效果的時候,那就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問題之所在,讓自身行為端正了,人家自然就會聽隨你的話了。下句則是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話,意思是:應該嚴格地要求和責備自己,對別人則以寬容的態度來對待,這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怨恨了。

        這兩句修身格言,其實放諸四海而皆準,它提醒我們在處事待人的時候,若有不如意或達不到效果的時候,切莫諉過於人,一定要反過來要求自己,反思是否自己出了問題,若能找出其毛病,將問題修正後,事情自然會如願而行的。

        當理解其中的意思後,我更喜歡這方紙鎮了,把它放置書桌案頭,在讀書寫字時,它是理想的文房鎮紙工具,靜默思維時,它亦可作為清賞之玩物。這兩句格言更深刻地烙印在腦袋裡,成為人生學習旅程上的兩句座右銘。

        中國自古是禮義之邦,道德教育自少養成,一向是要求律己以嚴,待人以寬的。反觀現代社會,由於長期安定繁榮,新一代人往往不用為生活而奔波,在學有所成之後,便要追求自我理想的實現。由於自少被照顧著的關係,因此亦習慣了將事情責任推諉在別人身上。新一代人追求個人自由主義方式的生活,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一旦有不如意事,便怨天尤人,抱怨得不到自以為應得的待遇,甚至認為這是政府的責任。其實我們細心思維,便可以看到,不如意事情往往是從自身欲望開始的,從反觀自身來正視問題的癥結,進而去解決它,正是古代哲人的睿智所在。

        後來接觸佛教經典,從學習佛陀的教示中,我發覺佛教的修行方向,竟然與這兩句格言互相配合,佛家的修行方向都是從反觀自身,從自我修正身心行為來開始的。因此,從研究佛家經典義理的過程,乃至對內觀的修行道路,無不是對向自身內心活動方向來進發。在這裡,佛家與儒家對於修身的方向,有著微妙而相近的一致性。

        我慶幸在學佛之前學習了這兩句格言,引導我步向一個清晰的修行方向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