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叢書  
  
維摩經句解釋義(下)
 
維摩詰居士,一個在佛教界響噹噹的名字,一位顯赫的佛教典範人物,成為千百年來無數在家學佛信徒及文人雅士的學習對象。正是這位維摩居士,衝破佛教以出家人為中心的形象,將佛法活潑地帶到了現實世間。他為當時的一位富有長者,示現有妻子兒女。雖奉持清淨律行,卻出入酒肆、婬舍、搏奕戲處,用無數方便去化度眾生。
 
維摩居士本身完全體現了佛家所謂「般若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的精神,無論聲聞弟子、菩薩弟子、出家比丘、在家信徒、甚至於魔王、梵王等,一旦碰上維摩居士,無不被破斥得落荒而逃!
 
《維摩詰所說經》便是記載著這一位菩薩的言行舉止、方便化度眾生的一部經典。此經傳來中國後先後有七個譯本,不過以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最為流行。由於羅什大師本身精通般若法門及龍樹中觀學,加上其一眾出色弟子的協助,使這部佛經譯文流暢易讀,精彩之處,令人目不暇給,不肯掩卷。因此自古以來,本經許之為「佛典文學第一」,影響中國之大,不亞於《金剛經》,《般若心經》及《觀音菩薩普門品》等著名經典。
 
由於這個緣故,自此經譯出之後,注釋此經的著作絡繹不絕,歷代著名的大德都曾注釋本經。時至近代,以白話文注釋本經者亦復不少。可惜由於佛教教義衰落日久,般若法門埋沒,教門徒具形色,近代的注釋者完全忽略了本經是一部「般若中觀法門」的經典,於是以傳統圓融方式來注釋本經,甚至將維摩經中「心淨即佛土淨」的意思變成了「唯心淨土」的思想,完全歪曲了本經的淨土精義。一些注釋家則以文學角度、訓詁方式等來注釋本經,更使本經祇能成為一部出色的佛經文學作品而已。
 
其實在本經的〈佛國品〉已將菩薩淨土的精義說得明明白白,所謂「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淨土是由立志求道的人自己來建立的,建立的過程就是以化度其他眾生為事業,由化度眾生而建立自己的佛土,當求道者將來成佛時,其所化度之眾生便會來生其國了。這個說法何其積極!何其透徹!而「心淨則佛土淨」的意義,更指出菩薩不應執著有心,不應執著有淨土;心空,佛土也空。這正與《般若心經》所說「無智亦無得」的意思相近。能夠無心之執,亦無佛土之執,則何處不是淨土呢!
 
明慧法師於三十年前,應沙田靈谷園諸師之請,在該園開講《維摩詰所說經》。他將《維摩經》的精義詳細剖釋,使聽者無不動容。其高足容智寶居士,將其講座錄音,保存下來。我在九二年開始,一邊聆聽法師的錄音帶演說、一邊筆錄其內容。九四年開始編印明珠佛學社佛學叢書,陸續出版了一些般若中觀系統的經論釋義。現再把這部《維摩經句解釋義》整理出版,以供有興趣於般若空義的學者參考。
 
明慧法師貫通原始佛教與般若中觀之學,其見地發時人所未見,對於空義的解釋,多使用單刀直入的方式,並不轉彎抹角,言不及義。若經文有所矛盾之處,法師更建議將文字加以增刪,以求經義連貫。他強調「依義解文」,以經義為依歸,毫不拘泥於文字句子。因此看法師的經論釋義,時有精采之說法,令人感覺暢快淋漓,讀者應從法師的各書內容中體會得到。
 
當願有緣閱讀本書者,能效法維摩居士之精神,建立起自己的菩薩佛土!
 
劉錦華序於明珠佛學社
一九九八年二月三日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