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我所認識的佛教
作者:黎少芳
發布時間:2010/10/13
第六屆佛學初階班(1988-1989年度)修業報告
學員:黎少芳
 
我所認識的佛教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童年時幼小的我已將這些佛的名號念誦得琅琅上口,原因是母親是個守齋的人,從小她就把我帶到各處寺院佛堂教我上香拜佛。可惜她只懂敬佛,卻不明白佛教的教義,因此成長以來,我對佛教認識糢糊,對佛法一無所知。直至因緣和合下,我參加了明珠佛學社所開辦的佛學初階班,經兩位導師的悉心教導,我對佛教總算有了概括的認識:
 
釋迦牟尼本來是個平凡的人,族姓釋迦,本名瞿曇.悉達多。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北印度。父親淨飯王對他十分寵愛,從小在宮中過著奢華安逸的生活,可是悉達多太子不以此為滿足,他要尋求人生,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解脫方法。終於在二十九歲那年,毅然放棄一切,出家學道。由於太子精進勇猛,一心追求解脫,經過六年的修行,終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了正覺,正確透徹地覺悟出宇宙一切事物皆由緣聚而生,緣散而滅的根本道理。從那天起,他抱著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精神,無量的慈悲心,去化度眾生;教導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弘法利生凡四十五年之久。後人尊崇他德行與智慧均達致圓滿境地,因此,尊稱他為佛陀——覺者。
 
佛陀在菩提樹下經由「正定」而如實覺知有情無始以來都在生死大海中打轉,飽受輪迴之苦,皆由於去世的愚眛無知,不明真理,自我執著「無明」,以致做了許多壞事「行」,有了惡因這一世就投胎受生「識」,在胎中慢慢地發育「名色」,到快出母體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了「六入」,出世以後,就和外界有所接觸,眼會看,耳會聽,鼻會聞等「觸」,到童年時對外界的苦樂有所感受「受」,到成長以後對一切美好事物起了貪愛之心「愛」,有了貪愛之心就想去追求「取」,盲目的追求就為自己又種下了惡因「有」,有了惡因以後,就要為未來世投胎受生「生」,有了生就會再有衰老,死亡的現象「老死」。佛法裏稱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環形的鎖鏈,生命就是這樣地不停流轉,佛陀告訴我們生死的原因,教誨我們必須觀破無明,斷絕貪愛,息惡行慈,修得善行,進而依清淨的因緣而修淨行,以求正覺解脫之道。
 
佛體悟到的一切道理就叫佛法,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它有客觀如實的理論體系,有周密嚴謹的修行方法,兩者必須相輔相成,知行合一,努力修持,將人格昇華,因而令心靈淨化,產生智慧,方能掃除人生一切的疑懼,苦惱與迷執,正確地認識人生的真象,徹實地把握人生的方向。正如:佛陀成道後第一次在鹿野苑對五弟子說法時談的「四聖諦」道理,意思是人生的一切「苦」難,都是由於自己的不明是非,胡作非為自行招「集」而來的,如果想「滅」絕這些苦難,則必須修行正「道」。
 
實踐修行的方法,必須循序漸進,首先要從個人的品德修養下工夫,常參研佛教的經典書籍,以期對佛教義理有真確如實的認識,多親近善智識而對佛法廣聞薰習,並嚴守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廣行十善:不殺生而仁慈,不偷盜而布施,不邪淫而端品,不妄語而實言,不惡口而善語,不兩舌而慎言,不綺語而講端正話,不貪欲而少欲知足,不瞋恚而心平氣和,不邪見而明辨是非。如此勤修戒、定、慧,先正其身而後意淨,進而實行八正道:一. 正見,二. 正思惟,三. 正語,四. 正業,五. 正命,六. 正勤,七. 正念,八. 正定。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行六度:1.布施, 2.持戒, 3.忍辱, 4.精進, 5.禪定, 6.智慧。四攝:﹙一﹚布施,﹙二﹚愛語,﹙三﹚利行,﹙四﹚同事﹙出世間法﹚。 如果人﹙乃至一切眾生﹚依著這些正確的、有效的修行道路去走,由此修得出世的無漏慧﹙般若﹚,一切根本煩惱﹙貪、瞋、癡﹚就會消除,定能生活在一個清淨寂靜、解脫的境界裏﹙涅槃﹚。
 
要想做個真正的佛弟子,就要先瞭解佛教與研究佛法,「信」仰了佛陀後,就要努力鑽研佛法,瞭「解」佛的教理,多向嚴守戒律,深明佛法的出家人﹙僧﹚學習,期能增德益智,還要照著佛陀的教導精進不懈,貫徹始終的修「行」,最後親自「證」實佛所說的一切道理真實不虛。依著這信→解→行→證的修行途徑,並且立下四個誓願:1. 眾生無邊誓願度、2. 煩惱無盡誓願斷、 3. 法門無量誓願學、 4.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才算是個皈依三寶﹙佛、法、僧﹚的正信佛教徒。
 
佛教發源於印度,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今已傳遍世界每一個角落,佛滅後南傳至泰國、越南、緬甸等地的為小乘佛教,著重個人修行解脫﹙聲聞、緣覺乘﹚。北傳至中國、日本、韓國等的為大乘佛教,以自覺覺他,弘法利世為己任﹙菩薩乘﹚。由於時間久遠和地域的廣闊,加上文化風俗的不同,佛教在各地分裂成多個部派或不同的宗派,佛法也經過流傳整理、省察、開衍,漸漸形成不同的系統,但無論部派、宗派或系統的不同,佛法三個基本要義是一樣的,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三個法印。
 
佛教用真理去教化眾生,其最終精神是要世上每一個人透過理性的學習與實踐,明白到止惡行善、靜思熟慮、少欲知足、捨己為人,自己才會快樂,一切苦惱才會熄滅。這樣,人與人之間和睦共處,互助互愛,國與國之間和平共存,合力創造一個大同世界!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