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夜來呻吟聲,煩惱知多少?
作者:如流
發布時間:2009/1/1
 
                                                                                                                               
人到中年,身體開始出現毛病。去年中在路上跌了一跤,右手腕骨應聲破裂,打了石膏兩個多月,不能寫字,直至月前才告康復。上月左肩又出現麻痺,先是左背肌肉痠痛,繼而脊椎劇烈痛楚,甚至蔓延至左上臂,因而困擾不斷,徹夜難眠。同事們得知此事,急忙拉我去看醫生,接受脊骨神經科醫生診治,經診斷後,證實是頸椎骨移位,因其中的軟骨組織損耗了,令至左手由肩膀至掌心的神經受到壓抑,因而出現痛楚,歷久不消。這是長年伏案工作或是看電腦螢幕過久的後果。醫生說此病醫治需時,要慢慢將頸椎骨復位,惟有靜下心來,聽從醫生的吩咐,暫時告別電腦及書本,靜心休息,配合治療,以期儘快康復。
 
跟朋友說起這個情況時,不少朋友都曾經有過類似的問題,大抵年紀越大,身體機能開始衰老,各種疾病便悄然而至。以前只從書本上及朋友間看到的煩惱,現在已無聲無息地降臨在自己身上了。
 
煩惱總是由自身開始
 
人的煩惱總是由身體的變幻無常開始。
 
老子曾說過:「吾之大患,為吾有身。」釋迦佛在《無常經》中說過:「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
 
由此而想起,釋尊曾經為我們說過,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佛傳中說到釋迦太子出遊四門,分別見到不同的老人、病人、死人、修道人,由是感悟人生之不可抗拒的現象,因而萌生出家求道之念頭。這種太子出遊才看到的情況,在現今的人們來說,當然是屬於是寓言式的故事,試問誰人家裡沒有看過老人、病人、死人呢?但這故事亦表達出一個現象,釋迦太子能在年輕時便自覺地看清楚每個人都會經歷這些惱苦,並由此而推動著他求道出離的決心。我們在這裡看到他的非凡的自覺能力。
 
我輩凡夫,往往是自身出現了種種病患,才驚覺無常之迅速,才覺得修行之重要。在《雜阿含922經》中,佛便以四種馬來譬喻修道人的程度。第一種良馬,當看到主人的鞭影,便會飛快地跑;第二種良馬,當主人的馬鞭踫到牠的尾毛,才知道要跑;第三種良馬,則需主人以馬鞭打到身上,才驚覺要跑;最後一種良馬,要馬鞭打在身上,痛入骨髓,才曉得要跑。
 
佛陀將這四種良馬,配對於四種修行人:第一種人,當聽聞其他聚落的人有老、病、死時,便生怖畏,而起修道之心;第二種人,當親見到其他聚落的人有老、病、死時,能生怖畏,於是起求道之心;第三種人,要見到本聚落人的老、病、死時,才生怖畏而起修道心;最後一種人,卻要面對自身之老、病、死苦,才知道畏怖而起求道心。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雖然每年每月每日都見到世間的老、病、死種種情況,但我們卻從不自覺會落在自己身上,總會以為這是其他人的事,總是缺乏自覺的能力。到了自己要親自面對著老、病、死時,方覺得怖畏,追求出離。更有甚者,便是到了老死時也不知道要求出離煩惱,繼續在生死流轉中,輪迴不已。
 
若無身體,則無煩惱?
 
老子說道:「苟吾無身,復有何患?」既然這個身體會出現這麼多的煩惱、是不可愛,我們是否好像老子所說,捨棄這個身軀,便可以一了百了呢?
 
在佛家來說,沒有身軀,卻不是一了百了的。從佛教的角度來看,生命是一條無窮盡的長流,人生其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無有了期。而生命的形態中卻有三層: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中無色界的眾生便只有精神世界而無物質身軀,但這等眾生雖無色身,卻還是在三界之中流轉,亦受著老、病、死的困擾,無有出期。佛家有偈云:「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是說若從因緣果報的定律來看,自作業,自受果,不論時間久暫,遇緣則起現行。煩惱還是會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正如《法華經》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算是身處天界,甚至是色界天、無色界天,得享諸天之福,亦猶是如火宅一般,福盡之後,還須墮落,輪迴三界之中。
 
古代印度不少苦行的修道者,以為苦有定數,若身體忍受苦楚,當受盡苦楚之後,極樂便會來臨,於是極度折磨自己身軀,以期苦盡而得到解脫。釋迦太子出家後亦曾長時間嘗試以苦行求道,結果弄到身體羸弱不堪,然後才明白到沒有身體則決難成道的道理。因此,身體決不是煩惱出現的根本原因,也不是煩惱得以消失的方向。
 
身體有何用哉?
 
在《雜阿含107經》中,佛陀敎示那拘羅長者「於苦患身,當修學不苦患心」的道理。如何能做到於苦患身修不苦患心呢?舍利弗對此解釋道,我們若能對身心五蘊之出現、消失、貪著、過患、出離都能如實了知的時候,對身心不再執取,由而不隨轉煩惱而轉,於是得不恐怖,遠離老病死苦了。
 
很多現代城市人,以為可以支配身體的變化,於是認為多注意身心健康,多吃有機環保食物,便可得保身體無恙,有些學佛人士,又以為信仰佛菩薩後,便可以得到庇蔭,可保健康無病。殊不知身體焉能免於無常過患呢?佛在《無常經》中說:「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
 
我們對身心的正確看待,應不是求無病,但求病時無煩惱。我們要學習接受世間的無常過轉,老病死是每人都會面對的,除了接納之外,更要放開對身心的執持。
 
到了生病時,我們便要學習觀察此患病之身,從此身患來學習佛陀教示:身心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其生起、消失、貪著、過患、出離等的道理,並由此苦患之身而進修不苦患之心。
 
現代世間醫藥進步,的確為病患者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痛楚,但藥物如何進步,也不能令這世間的眾生沒有病苦;徹底來根治老病死等憂悲苦惱的,只能是佛陀教示我們的道理。而在這學習過程中,我們這副身軀卻是不可多得之教材呢!
 
《那先比丘經》裡,那先比丘與彌蘭王的對話中,便討論到修行人對身體的應有態度。彌蘭王問那先說:沙門雖口說不自愛其身,但為何總是穿暖吃飽、坐臥舒適、愛護其身呢?
 
那先比丘回應時,先以大王在戰鬥中被刺傷的傷口時需包紮作譬喻。他問大王是否愛傷口呢?彌蘭王回答當然不是因為愛傷口,而以膏藥綿絮包裹它,是希望傷口痊癒而已。那先比丘於是指出同樣的道理,出家人之所以照顧身體,並不是為了愛護和眷戀身體,而是資養色身,借此身而修道,故雖飲食,但心不樂著,欲令色身有氣力來奉行佛所教授的經法戒律而已。
 
身心如幻,煩惱亦如幻
 
既然身心如幻無常,無常故,我們不能主宰身心,由於不能主宰故,佛因此說出「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的教義。在身心之中找不到主宰的我,亦找不到「我所有」,身心之中根本沒有我。佛說身心一切現象,皆由眾多因緣條件配合而呈現,亦由種種條件散失而敗壞,其中根本沒有絲毫固定不變的自我存在。於是佛說之為「空」。既然一切法皆空,則煩惱亦空,煩惱亦由種種條件的配合而生起,亦由種種條件的離散而消失。
 
因此之故,身心皆空,煩惱亦空。《中論》〈觀法品〉說:「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觀業品〉亦說:「諸煩惱及業,作者及果報,皆如幻如夢,如燄亦如響」。煩惱不是實有,包括所有業行、作者及果報皆不是實有。我們如果明白到它們的不實在性,不受到其困擾,明白一切煩惱背後皆由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當煩惱出現時,我們明白到其背後的因緣,坦然受之,不受其困擾,便由此而得到解脫。
 
《中論》〈觀涅槃品〉說:「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印順導師在《中觀論頌講記》中解釋這首頌文:
 
有自性見,愛染一切,於是起煩惱、造業;由造業感受生死的苦果。緣起諸法,雖本無自性,但幻幻相因,而輪轉在生死的苦海中。佛說涅槃,不是斷滅實有的生死,也不是另得真常樂淨的涅槃;本性空寂,有何可斷?有何可得?只是在見色、聞聲、舉心、動念中,不執受取著諸因緣法,現覺法性空寂,而還復諸法的本性空寂,所以名為涅槃。」
 
印順導師續說:
 
畢竟空寂中,有無俱泯,離一切戲論的。不解緣起無自性者,以為實有煩惱可離,可滅,所以見有見無。其實煩惱就是取著,不取著即離煩惱,正覺一切無所得,佛稱之為涅槃。」
 
最後,想起禪宗四祖道信大師向三祖僧粲求道的故事,在《景德傳燈錄》卷三記載:
 
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師曰:誰縛汝?曰無人縛。師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
 
因此,我們應該知道,煩惱非由身來,乃由「執著」而來,煩惱的解脫也非苦盡而得,由「不執著」即得解脫。明乎此,修行的方向也大概清楚了。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