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隨所住處恆安樂
作者:如流
發布時間:2009/5/22

 

自古至今,中國人便很重視「家」這個觀念。由於中國以農立國,土地成為了人民生活的依據。因此,家族聚居也逐漸成為了中國人的特性。孟子曰:「積家而成國」,又説「國之本在家」。從重視家族制度逐漸發展出來家長制、宗本制等等。所以中國文化也可以説是「家」的文化。
 
佛教傳來中國,帶來了出家修行的制度,令有志於修習佛道的人士可以透過出家的僧侶形式,專精修行,志向解脫,同時弘法利生。不過佛陀弟子中一向是有「四眾弟子」,即是說,除了出家二眾外,還有在家二眾的弟子,共同扶持佛教教團,利益天下眾生。於是,由出家僧侶的精神領導下,在家學佛信徒一方面在生活中學習佛陀的教法,另一方面亦作為佛法的外護,成為了佛教的強大支援力量,支持著佛教的流傳發展。
 
在家人學佛的困擾
 
現代的都市人生活繁忙,競爭激烈,生活步伐愈來愈快,工作壓力大,分工愈來愈精細,社會人際關係亦愈見複雜,稍不留神便追不上時代的變化,因此人與人的關係更見疏離,失去了往日的包容、忍耐與關懷。尤其是以重視「家庭」的中國人,面對目前人與人的疏離,社會的衝突,更感到迷惘與失落。
 
在這繁忙疲累的在家生活,面對著家庭的煩惱、生活上的苦悶、工作上的壓力等等情況下,很多人以避靜為目的而出家,他們懷有一個逃避的心態,以為躲進空門,便可以一了百了;又有一些朋友對佛教存有著種種幻想,他們永遠追求著心靈上的烏托邦,對現實生活諸多不滿,牢騷滿腹,總是認為佛教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不能解決他的問題;又有一些朋友認為在世俗的生活中不能實踐佛法,總是要躲進深山修行才成;更有覺得現代人的條件不能學佛,要期待著將來因緣成熟後才能學佛修行。在這個情況下,作為佛教在家眾的身份,如何能夠一邊維持著家庭生活,在其中實踐佛法,走上解脫的道路,然後更進一步護持著佛教的發展呢?這真的是現代在家學佛人的難題。
 
菩提只向心覓
 
很多人不能客觀理性的看待問題,因此看不出問題本身的始末,便在問題之上生起了種種主觀煩惱,對於解決問題起不了作用,反而更加深了對事情的錯誤了解。很多人老是將造成煩惱的責任往外推,於是讓那些抱怨、憤慨的情緒困擾著,慢慢地怨天尤人,怪責社會,對事情的真正的狀況既不能理性地分析,又不能控制內在的情緒。其實佛法的本義是教我們醒覺,解脫煩惱的困擾,佛教就是教我們將問題進行反省,很多事情在客觀上是我們不能控制的,即是說外在的條件不具備時,我們唯有面對現實,盡了自己的力量來面對便可以了,不能控制的就是不能控制啊!但我們可以看清楚在主觀上對這些事情的心理反應、情緒反應,理性地看清楚我們對事件所起的心理障礙、煩惱的心態時,我們便可以訓練自己將這些心理上的情緒控制、降伏了。佛經上告訴我們說,內心的煩惱是由於不清楚事情而造成內在的困擾,因此解脫也應從這裡開始,解脫並不是說可以完全解決一切世間的事情,而是更清楚事情的實際情況,明白到可做則做,盡力而為,做不到的也不會勉強去做,要等待因緣的配合。如此的話,外間事情及障礙雖然仍會繼續存在,但我們已懂得去理性面對,內心也不會起過大的漣漪,到時候自心穩當,那管它是甚麼?
 
我們要明白,生活上的煩惱其實就是踐履佛法的歷練,工作上的壓力亦是一種修行的推動力,人生便是如此,最重要是看到我們自心的問題,然後鼓起勇氣來面對解決,如果轉換了環境而不能轉換心態的話,也是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的。明白學佛與修行,不由外在,祇向心覓。六祖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當了解清楚學佛與自身的關係後,便明白到修行主要是觀察內心的煩惱妄念,解脫當下的疑惑,破除執著。因此在甚麼地方、甚麼環境都可以學佛,學佛並不是以甚麼身份、甚麼環境才可以學的,出家固然難得,在家亦未嘗不可。
 
《維摩經》弟子品中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道生法師註曰:「出家本欲離惡行道,若在家而能發意,即具足矣。」因此,可以看到,出家與否不是在於外在的形相,而是在於發菩提心。《維摩經》佛道品中又說:「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花,∙∙∙∙∙∙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所以,生活上面對的煩惱,正是我們學佛的推動力,而解脫這些煩惱就是從反省內心開始的。
 
正確學佛態度
 
我們作為一個在家的佛教徒,明白到佛陀的本懷就是要學習醒覺,則更要從反省自身開始,學佛並不是胡亂地追逐學習,也不是貪多務得。很多朋友學習不得其法,於是問題更多,煩惱更甚。如果我們知道學佛是從反省自身煩惱開始的話,便要學習用一個理性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看待佛法。我們除了多些接近出家大德,禮佛聞法之外,當然更要學習佛法的內容。從佛陀的生平、佛陀所說法的內容、佛教的流傳發展等等去理解,對佛教的流傳有一個大略的認識後,再從佛法的核心觀念來學習、消化,如此能以一個更開放的心靈、包容的態度、容納不同的教法,進而領略到佛法的好處,選擇一套適合自己的修行方法,來解決自身生命的困擾。
 
現實生活上的問題很多時候並不是問題,只是我們自己庸人自擾而不自知,當我們的心眼張開後,將思考反省的方向轉回自心,便會發現到,最大的問題是來自心的束縛,於是便可以學習佛法中如何針對心念的訓練,去解決這自心的束縛。爾後,現實生活上的問題雖然仍會存在,但看的人心態已經不同,世界亦已經改變了。到時候便能明白到,真正的學習佛法,是學習找出問題的核心、面對問題的態度,與學習解決問題的方向與技巧,而不會老是埋怨他人、埋怨社會、憤憤不平了。能如此,則在家生活與學佛不但沒有甚麼衝突,更是一個修行的好道場。透過對世間事情的不同歷練,更能體會佛法、學習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
 
緣成則事成
 
再進一步看,若能學習瞭解佛教緣起的觀念,當會看出世間一切事物皆由眾多因緣所成就,人與人之間,亦息息相關,互相影響著的。因此,若條件具備充足,偉大的理想亦可以實現,雖然客觀環境非個人能控制,但每一個人都能盡自己一分力量的話,則萬緣具備,成功便只是在於時間問題而已。古語有云:「祇問耕耘,不問收穫」。以四眾弟子各如其份的力量,利己利人,自度度他,共同推動著佛教的發展。能夠這樣,便可以隨所住處恆安樂了。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