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佛教常用之化字
作者:明慧法師
發布時間:2012/6/28

 

繙譯佛教經典最困難,譯家向來多以己意會義,因此往往失去本來的義旨,說困難者,繙譯界權威鳩摩羅什法師嘗言之矣。意謂將天竺梵語譯成中文,譬如嚼飯與人,已失本味,反生嘔噦,因中國文字無定義,每一字含義有多至十餘種者,故於解釋中會錯意義處在所難免,茲舉佛教常用之化字,略為分析如下。一、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二、化緣;三、化食;四、化度;五、化生;六、化身;七、坐化;八、遷化;九、化人;十、化主;十一、化境;十二、化城。
 
一、上求下化。此化字指教行也。這二句乃套取說文段注而來,段註說文云,教行於上,化城於下,中國佛教徒改說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此化字含有理解,明了,看通看透,解說之意。
 
二、化緣,此化字有指示,指導,開導,引導,教化之義。佛之教化之因緣為「化緣」,法華經方便品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欲令眾生開佛之知見故,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其後因世俗的僧尼向信徒募捐,稱為化緣。已失化緣之原義。
 
三、化食,佛經原文稱乞食,本來甚好,中國佛徒以乞食二字不雅馴,改為化食,殊不可解,反不如乞食二字樸實。
 
四、化度,即法化,經云,從法化生,化捐感化而言,如老子云,我無為而民自化。度即濟度,如眾生由此到彼,由惡到善,由苦到樂,度字指經驗之過程而言,若改到便較明白易懂。世俗人稱引人作不道德行為及不良嗜好等謂之打齋鶴,凡人死亡用紙扎鶴形度死亡人昇仙,此度字從反面而說。
 
五、化生,佛教以卵生、濕生、胎生、化生,為四生,化生者指「無而為有」而言,而易繫辭謂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按此乃形化之義。如能生非類,鳩化為鷹之意也。
 
六、化身,從廣義而言指應化,謂佛對菩薩,小乘凡夫各類機不同,而示現種種佛身,謂之應化身。從狹義而言,謂佛對各類機不同,而顯現種種不同之身,謂之變化身。中國一般世俗僧尼死亡,用火焚屍,又稱為化身,此化字有消滅之意,已失去化身之尊貴。
 
七、坐化,此化字指死亡也,僧尼盤膝趺坐而死,謂之坐化,道士死亡謂之羽化。
 
八、遷化,此化字亦稱死亡,指僧尼死後,將屍身遷移別處,或火燒,或入土,或入塔,皆謂之遷化。
 
九、化人,即幻人也,謂有幻術而能變幻之人,列子周穆王云「而極之國有化人來」?此種人能自變其形貌,不同於近代之化裝術。
 
十、化主,教化之主,即佛也。中國禪林清規,舉出執事僧人能向信徒募化財物者,稱他為化主。佛之化主是教化。禪林化主是募化或稱抄化。
 
十一、化境,佛所應化之十方國土,如淨土,穢土等皆為化境。而世俗謂文藝等造詣極神妙者謂之入化境,猶言化上之境,非普通人力可到也。
 
十二、化城,虛而不實之詞,如海市蜃樓等,法華經有化城喻品,其喻意謂佛之真實功德為寶所,到此寶所經道途險惡悠遠,故恐行人疲倦而生退卻,於是在途中變作一城廓,使之止息,謂之化城,於此化城養足精力,便可達到寶所。佛欲使眾生得到一乘真實之佛果。然以眾生怯弱力不能堪,故先說三乘教,謂之方便教,喻作化城,令眾生止息,即得三乘果。既得果已,又教人放棄,謂之開方便門,喻毀化城。更發心前進至寶所,真實成佛。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