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阿含經》的四大法門 (修正版)
作者:黃家樹
發布時間:2011/11/13
(一)《阿含經》分為四部
 
上次筆者在這裡強調《阿含經》是佛教的根本聖典,故學佛應先學《阿含經》。今次想略說《阿含》的分部及其要旨,學者由此便可知佛陀是用甚麼方法來教化眾生的。
 
《阿含經》是分為〔雜〕、〔中〕、〔長〕、〔增一〕等四部的,所以又稱為《四阿含》。四部《阿含》的內容雖然有互相類似的地方,但大體上它們的教法是各有偏重的。
 
(二)四部《阿含經》的不同宗趣
 
先說《雜阿含》。本經雖有對外道、王族、居士、諸天、魔、梵等眾說去惡生善的方便法門,但大部份經文都記載佛為出家弟子開示蘊、處、界、四諦、十二緣起等根本法義;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修證法門,以及坐禪的方法與境界。這些都屬佛法的第一義。
 
次說《中阿含》。本經內容涉及多方面,有對三寶功德的讚仰;有對業報的周詳論說,有對在家眾說種種人天法門;有對法義的彙集列述;也有佛陀的本生故事。不過,最著重的,是因應教內弟子對法義、戒律的疑惑,而給予深細的開導、指引,讓他們知所分別、抉擇。這部份所佔篇幅是最多的。
 
次說《長阿含》。本經雖也有對教內弟子說修道次第,分別、抉擇法義,但說法的主要對象是婆羅門及種種外道,一方面指斥他們的思想與修行之不如理;一方面強調佛法的優勝,並藉諸天、魔、梵的皈敬佛陀,顯示佛陀的崇高、超勝。經中表露了原始佛教的世界觀,所說眾生世間多及諸天、鬼神、地獄等有情的因緣果報,與生活情狀。這明顯是為了隨順當日印度社會的天神信仰而說的。
 
最後說《增一阿含》。本經用增數法將眾多小經分類彙集而成。方法是把說一個事項的小經(如單說念佛或念法的法門),彙歸於「一法」類,說兩個事項的(如說有無二邊見),歸於「二法」類,如是以至說十一個事項的(如說十一種頭陀法),歸於「十一法」類。全經由一法順次增至十一法;它的體裁就像一部資料性的教科書,內容因此十分廣泛,對教內弟子、諸天、外道、王族、居士都有不同的化導,其中佔分量最重的,是布施、持戒、生善積福、信敬三寶等方便教法。這顯示本經是以廣攝一般信眾為趣向的。
 
(三)四部《阿含》包含四種法門
 
由四部《阿含》說法的各有特色,可知釋尊的設教,是依著下列四種方向施展的:第一種是對出家弟子直顯佛法真義,使弟子依教修行,做到解行一致,如《雜阿含》所說;第二種是針對教內弟子對法義的疑惑,加以深一層的開導,使弟子知所抉擇,如《中阿含》所說;第三種是攻破其他教派的邪見,同時順著當時社會人群的興趣及程度,說較淺近的義理,以納他們於正軌,如《長阿含》所說;第四種以人天眾為弘化對象,說去惡生善之類的方便法門,如《增一阿含》所說。
 
所以,四部《阿含》就是佛陀的四種根本教法。這正好顯示佛陀的弘法利生,最初便已施設此四種法門,以對應不同的根性。
 
(四)一切佛法不離《阿含》的四種法門
 
後來,到了西元二、三世紀間,重振佛教、確立大乘基石的龍樹菩薩在他所造的《大智度論》(卷一)裏有這樣的話:「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無相違背。」
 
「悉檀」,梵語Siddhanta,義譯為宗趣或成就法。佛陀弘教,是用四種法門來成就眾生的,其中,世界悉檀是隨順世俗之法,說理較為淺近,如《長阿含》。各各為人悉檀略稱為人悉檀,是對應個別不同眾生,說各各不同的生善法門,如《增一阿含》。對治悉檀是針對聽法對象的疑惑或毛病,加以解說、對治,如《中阿含》。第一義悉檀是針對利根弟子直說真義,使他們契入佛的本懷,如《雜阿含》。這四種法門賅攝全部(共有十二類體裁)經典,以及所有法義,表面看來似有所差別,互相矛盾,其實是對根施教,皆為實義,並無違背宗旨。
 
再後,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也於《摩訶止觀》(卷一)說:「佛以四隨說法:隨樂、隨宜、隨治、隨義。」
 
他所指的四隨,「樂」是好樂,「宜」是適宜,「治」是對治,「義」是第一義。都在「長」、「增一」、「中」、「雜」等《四阿含》的宗趣之內。
 
由此可見,佛陀滅後,佛教雖不斷演變、發展,所用的教法仍不離上述《阿含》的四種法門。所以,《四阿含》實在是一切佛法的根本,學者無論學大乘、小乘;空宗、有宗,都應對此經多多措意。
 
 
 
 
(說明:此文章所有版權屬原作者所有,本社感謝作者提供文章於此平台與大眾分享。)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