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香港佛教源流(續)
作者:高永霄
發布時間:2015/10/25

 

 
提要
 
香港佛教的發展時期是從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一九四五年)的翌年開始,一直到香港回歸祖國(一九九七年)後第十年(二00六年)期間,共六十年的一個甲子時代。
 
在最初的三十年間,由於中國國內爆發內戰,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九四九年),繼而發生三反、五反運動,更有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下,國內的佛教活動停頓了一段時期,而許多難民不斷湧到香港這個小島之地。因為中國內地和香港的佛教是息息相關的,所以大批的法師和佛教信徒都逃難來到香港。因此,佛教的風氣亦受到多少進展,例如荃灣弘法精舍的華南學佛院的成立,造就一部份僧材,珠海書院和新亞研究所的文化學者設立的哲學佛學研究機構都提高了香港佛學的水準。而且在香港暫住的印順導師、演培法師、竺摩法師、妙境法師、法舫法師、敏智法師的佛學講座都能吸引了港人信佛的機會。
 
在其後的三十年間,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引致宗教自由的結果,國內的法師和學者與香港的法師和佛教徒亦有互相往來交流。而最近的二十年更有台灣的大師,例如星雲法師,聖嚴法師來港作大型弘法活動,而且各地的佛教學者亦來港參加國際佛教研討會,使香港的佛教呈現一片繁榮的景象。
 
由於香港的地位在世界的經濟和商業相當重要,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佛教人士亦有被應請到外地參加國際會議,而香港高等學府,大專機構亦有開設佛學課程和學位,配合香港的宗教自由,使佛教和其他宗教都能和平共處。
 
經過六十年的香港佛教發展,可以歸納為下列多種轉變:
 
(一) 由山林佛教轉變為都市佛教
為方便市民禮佛和聞法起見,佛教道場紛紛在市區中設立,形成都市佛教。
 
(二) 由普羅大眾轉變為知識份子
佛教徒的對象已由年老人士轉向於年青的知識階級,此乃因佛學班和佛學講座之設立。
 
(三) 由古老的宗教轉變為現代化的宗教
由於佛教三藏的文學十分艱深苦澀,令人難以卒讀,現今有些學者將之譯為白話化和現代化,用現代語文編輯佛教文獻、辭典和翻譯,方便學人閱讀不淺。
 
(四) 由出世佛教轉為入世佛教
佛教人士現已開設佛教醫院、學校、福利中心、安老護養院等以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藉以迎合時代發展。
 
(五) 由本地化轉為國際化的佛教
多年來香港佛教徒已與外國的佛教團體交流、會議和合作,以改進香港佛教的國際地位,提高香港的佛學水平。
 
 
第三章  發展時期(公元一九四六──二00六年)
 
第一節、轉變中的香港佛教
 
太平洋戰爭後(一九四五),香港復歸英國統治,環境較為安定,而中國大陸方面,因為內戰頻仍,不少僧人逃難到本港,頓使各寺院收單人數大增,其中以東普陀寺和竹林禪院為數最多。所以其時本港成為大量僧人雲集之地,佛教因此蓬勃起來。其後各僧人個別獨立發展,自設道場於郊區或市區,後者更形成香港都市佛教的特徵,至此香港佛教面目為之一新!
 
在此時期,最為特出者,有中國名僧倓虛、樂果、定西三位大師應香港佛教知名人士葉遐庵居士之邀請,從中國北方到達香港,在荃灣弘法精舍創立華南學佛院,培育學僧,以三年為一期,前後六年,共有兩期結業,造就僧材數十人,分佈於本港、東南亞和美加各地作弘法僧材。
 
戰後,本港各處所建之新寺院很多,著名的有下列各地的寺院:
 
(甲) 沙田──浣青法師之西林寺(已拆),月溪法師之萬佛寺(一九五一)、意昭法師之古巖淨苑。蓮舟法師之海雲園(一九四四)、果賢法師之慧泉寺(一九五零)。
(乙) 大嶼山──妙智法師之延慶寺(一九六六),聖一法師之寶林禪寺(一九五五),宣化法師之慈興寺(一九五七)、覺光法師之羅漢寺(一九七一)。
 
(丙) 青山──洗塵法師之妙法寺(一九六二)、體敬法師之尸羅精舍(一九五0)、智梵法師之極樂寺(一九五五)、妙蓮法師之佛慈淨寺。泉慧法師之楞嚴學處、寬濟法師之妙宗寺(一九九八)、覺慶禪寺。
 
(丁) 粉嶺──覺光法師之觀宗寺(一九七八)、及重新修建之龍山寺(一九八六)。
 
(戊) 西貢──寶燈法師之湛山寺(一九六四)、道行法師之佛光寺(一九七五)。
 
(己) 荃灣──永惺法師之西方寺(一九七三)、定西法師之東林念佛堂(一九五二)、復仁和尚之虛雲和尚紀念堂(一九六三)、萬心法師之福慧寺(一九七一),明觀法師之東覺禪林(一九五六)、宏量法師之弘法寺(一九六三)、倫參法師之觀音巖(一九五五)及寬宗法師之香海慈航(一九六0)。
 
(庚) 元朗──堅明法師之普門寺。
 
(辛) 九龍──樂果法師之大佛寺(已拆),河清法師之法藏寺(一九六0)。
 
(壬) 香港島──薄扶林之啟明寺(一九六三)、赤柱之觀音寺(一九六四)。
 
因此,散佈於新界、大嶼山及離島各地之寺院、庵堂和靜室約有二百間。由佛教寺院主辦培植僧材之佛學院則有戰前的凌雲寺,寶蓮禪寺和東蓮覺苑,及戰後的鹿野苑,弘法精舍,妙法寺和西方寺等,可惜每所佛學院祇是維持一段很短時期便告終結。近年香港佛教聯合會在沙田開設香港佛教僧伽學院,招收國內學僧三十人來港上課,藉此訓練弘法僧材,現正在進行中。並將於二00七年畢業。
 
第二節、佛教徒的生活狀況
 
香港的佛教徒主要是弘揚較為積極的大乘佛法,即漢傳佛教,這是有別於亞洲南方的南傳佛教國家,如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度、不丹等專門信仰小乘(上座部)佛法,故有些相異的地方。大乘佛教注重於發揚以自利利他的佛教普渡精神,所以盛行於中國、日本、朝鮮、蒙古、西藏和越南等地區。
 
大乘佛法包括了各種宗派,如天台宗、華嚴宗、禪宗、法相唯識宗、三論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東密和藏密)。但是在香港的佛教徒是以修持淨土宗和禪宗為最多數,唯最近期間,藏傳佛教發展甚為迅速,所以信徒逐漸增加起來。
 
現在全港的大小佛寺、庵堂和精舍多由佛教四眾主持,分佈於香港、九龍、新界和離島各地。香港的佛教徒不論是在家的和出家的都能夠適應環境而修行,修持六波羅蜜(六度),專心精進,自淨其意,過著身心寧靜和平相處的生活。
 
佛教徒有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男居士和女居士,是為佛教四眾。根據中國傳統的習俗,生活保持仁義道德,尊上卑下,和清淨身心的行為,所以多數的佛教徒都是樂於實行長期持素的,實施戒殺放生的慈悲行為,他們多數每天修習禪定(靜坐),早晚念誦佛經,更時常參加講經法會,研究佛法,及舉行禮懺儀式。有時亦參加禪七或佛七等法會修靜集會,年中亦有舉行三皈五戒或八關齋戒律儀。香港佛教聯合會每年舉行清明思親法會,禮懺及誦經七天。亦有些寺院每年舉辦水陸超度法會。在家和出家善信,僧眾都可以參加盛會。寶蓮禪寺每三年傳戒(具足戒)及菩薩戒一次,授比丘和比丘尼出家戒、紹隆佛種。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則自從一九七一年起,每年都舉行短期出家傳戒法會,或授各男女居士八關齋戒及菩薩戒,希望訓練在家佛教徒修習短期出家生活,直至最近因妙法寺重建關係而停辦,甚為可惜。
 
第三節、佛化的教育事業
 
由於過去三十年來,香港的人口大量增加,所以佛教的學校教育亦因此大為擴展,學生的數目共有十餘萬人;香港現有佛教大專書院三間、研究所一間、中學二十四間、小學二十二間,和幼稚園十九間。這些學校分別由香港各佛教團體所主辦,並且得到了政府的津貼資助。學生的入學資格不分階級和宗教背景,中小學課程均設有「佛學」科目,中學會考亦設有「佛學」一科。
 
佛教的大專書院現有三間,歷史最悠久的名叫能仁書院,設立於一九七一年,院內設有文學、哲學、商學、佛學等學系。聘有專業教授,學生成績優良,其後更增設哲學研究所和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畢業後,可獲頒發碩士學位。哲學研究所自成立以來,已有十餘位研究員獲頒佛學碩士或博士名衝。其餘有佛學系之大專亦有兩間,乃法住文化書院和志蓮夜書院。經緯書院曾於一九六三年開設佛學系,四年後有畢業生十名獲學士銜,可惜不久亦停辦。香港大學於二零零二年開設佛學研究中心,並舉辦佛學碩士和博士課程,現正進行中。
 
佛教中學最先成立者乃佛教寶覺女子中學,該校原為小學,由何東爵士夫人張蓮覺居士於一九三一年所創立,後遷往香港跑馬地山光道巍然雄偉之校舍,遂擴展為寶覺女子職業中學,以造就女子職業人材。
 
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之政府津貼中學有十三間,而最初成立者乃是佛教黃鳯翎紀念中學,該校於一九五九年由政府撥地建築,並附設有佛教黃焯菴小學。
 
其他的中學有佛教大雄中學(一九六九),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一九七三)、佛教筏可紀念中學(一九七七)、佛教葉紀南中紀念中學(一九七八)、佛教沈香林紀念中學(一九七八)、佛教覺光法師中學(一九八一)、佛教黃允畋中學(一九八一)、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一九八二)、佛教慧因法師中學(一九八七)、佛教慈航智林紀念中學(一九八九)、佛教茂峰紀念中學(一九九八),尚有一間佛教何南金中學(一九八八)。
 
由新界大埔墟佛教大光園主持慈祥法師任校長之佛教大光中學乃於一九六五年將大光小學擴展而成,慈祥法師乃提倡佛教鄉村教育之嚆矢,最初由收容失學兒童而成免費教育之義學,最後才被政府改為津貼小學,現在慈祥法師經已去世,另聘校長繼任。
 
由妙法寺洗塵和金山二位法師創建之佛教內明書院和妙法寺劉金龍女子中學皆是位於青山藍地妙法寺內,另設有新界妙法寺陳呂重德中學,均為政府津貼之女子英文書院,發展通材教育,十多年來,造就不少鄉村知識人材。
 
香港志蓮淨苑最近設立一間名為佛教志蓮(技能訓練)中學於九龍鑽石山該苑內,為一所政府設津貼的學校。
 
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除辦有上述之大專書院外,亦設立兩間佛教書院(中學),一間在屯門的佛教慧文中學,另一間則在大埔之佛教慧遠中學,亦是政府津貼之文法中學。由香港正覺蓮社主辦的有佛教梁仲偉中學,佛教馬錦燦紀念中學皆在新界地區開辦,佛教正覺中學則在將軍澳設立,成績卓著。
 
香港佛教人士對於提倡教育很久以前已實現,在政府未實施強迫小學教育之前,東蓮覺苑、佛教大光園、香海蓮社和佛教真言宗居士林等皆設立義學,實施免費教育,後來都改為小學,可說是佛教得育才風氣之先,但可惜歷史悠久的佛教青山義學最近因為學生太少經已停辦。
 
現在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之小學有七間,佛教大光園一間、香海蓮社三間、正覺蓮社三間、道慈佛社二間,東蓮覺苑二間、志蓮淨苑一間、慈航淨苑一間、以及九龍城耀山學校。
 
至於幼稚園方面,香港佛教聯合會有六間,香海蓮社二間,慈航淨院一間,志蓮淨苑一間、妙法寺兩間、菩提學會五間、寶蓮寺一間,及正覺蓮社一間。近年因為香港嬰兒的出生率下降,因此,幼稚園兒童亦相對地減少,招生不足,而陸續停辦。
 
第四節、佛教的社會福利服務
 
(1) 醫療服務
 
關於醫療服務方面,由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之香港佛教醫院已於一九七一年經香港總督戴麟趾爵士主持揭幕,開始啟用,該院佔有由香港政府撥出的的十一萬平方呎的九龍樂富地區之土地作為院址,全院建築費用連同儀器設備共達一千五百萬元。該醫院設有三百五十張病床,其中多數是由政府補助的收費低廉病床,用以利便一般貧苦大眾。該院更設有門診部,專科門診部和牙科部,為市民提供廉價醫療服務。
 
除了香港佛教醫院之外,港九各地均設有佛教中西醫診所七間,西醫有沙田般若精舍西醫診療所,九龍油麻地之法藏西醫贈診所,大嶼山寶蓮寺診所。中醫則有九龍新蒲崗之佛教慈濟中醫診所,香港灣仔之佛教華夏中醫診所,新界荃灣之南天竺中醫診所和九龍之法住中醫診所。
 
(2) 安老服務
 
由於香港的老年人數逐年增多,因此各宗教團體、福利機構、慈善社團和社區服務團體,紛紛開設老人中心、安老院及安老護理院,辦理安老服務,以應需求。現今在九龍和新界各地,由佛教團體所主辦的安老院和護理院有十間,收容老人總數約有一千五百餘名,各院的管理方面多由佛教僧尼及居士負責,老人生活舒適,安享晚年。
 
該十間安老院和護理院名稱如下:
 
佛教般若精舍於一九五五年主辦沙田佛教般若安老院,佛教志蓮淨苑於一九五七年主辦佛教志蓮護理安老院在九龍鑽石山,此兩間安老院初期乃由胡文虎大慈善家所捐款而興建。私營之佛教安老樂園設在新界有一間。
 
香港正覺蓮社於一九六六年創建佛教寶靜安老院於粉嶺,後又於一九七七年再相繼設立佛教寶靜護理安老院,兩院乃由該社社長覺光法師所創建而成的。一九九零年建立之佛教李嘉誠護理安老院則設在香港島,及二零零二年開辦佛教李莊月明護理安老院於新界上水。另開設耆英康樂中心二間。
 
荃灣東林安老院(一九七零)及清水灣慈德安老院(一九七六)分別由東林念佛堂和湛山寺所興建,前者乃祇收容男性老人,而後者則有男女兼收。香港佛教聯合會則辦有佛教沈馬瑞英護理院於九龍官塘區、長者鄰舍中心四間。
 
由菩提學會籌備多年的西方寺安老護理院終於二零零二年在荃灣西方寺建成開幕,而由佛光講堂主辦的羅陳楚思老人中心開設於九龍紅磡區。
 
(3) 幼兒中心
 
香港之幼兒中心的開設乃為利便一般職業夫婦,而提供託兒服務,使他們的小童能在較佳的教養環境下得到適當的照顧和關懷,在心靈和身體各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習慣群體的生活,踏進完整的學前教育途徑。
 
香港佛教之幼兒中心現祗有六間,皆由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所主辦,該會於一九八一年初創立「世佛會慈氏育嬰園」,受託由初生至兩歲嬰兒,另一間乃在一九八五年設立「世佛會黃繩曾幼兒園」,園內有由兩歲至六歲之小童有一百一十二名,前者為不牟利性質,而後者乃政府津貼之機構。
 
另外有由世佛會港澳分區會於一九八七年設立之「世佛會文殊幼兒園」,而投入社會服務行列,該政府津貼之幼兒園可收容小童一百六十八名,為青衣島及附近區域作出福利市民幼兒家長的貢獻。該會後來又在九龍區設有「世佛會普賢育嬰園」,在屯門設立「世佛會真言宗幼兒園」均於一九九四年完成開辦,服務社會。最近一間乃是「世佛會觀自在幼兒園」,於一九九八年九月亦在屯門區完成開設,投入服務行列。
 
世佛會主辦之兩間育嬰院亦因為近年嬰兒出生率下降的影響,分別於二00二年及二00四年九月停止服務。
 
(4) 弱智人士服務
 
香港弱智人士包括弱能、弱視及弱聽等殘障者,為數甚眾,而要長期救濟,故應該為他們設立特殊教育。而佛教在這方面所作工作則甚為微少,祇有香海蓮社之佛教慈恩學校乃為收容嚴重之弱智學童而設立,道慈佛社楊日霖學校,為中等程度弱智者開設小學,正覺蓮社之佛教普光學校則為收容中輕度程度弱智學生而設立,而世佛會港澳區會所設立之四間幼兒園則為兼收六歲以下輕度弱智者程度之幼童而特別照顧,施以學前特殊教育之責任。
 
(5) 社區服務
 
此種服務主要是幫助弱勢社群,有需要服務的人士而設,在這方面,佛教機構比較本港慈善機關或其他宗教團體的舉辦的成績相差甚遠,例如扶助弱智、傷殘及康復方面、展能服務、心理輔導、解決家庭問題、培訓失業人士、戒除藥物中心等設施比較難以舉辦,祇能做到探訪獨居長者,送粥飯予老人,訪問老人機構,監獄弘法等等,佛教團體中有世音社會服務中心,佛教明慧服務中心,佛教慈慧服務中心,佛香講堂服務組在仁濟醫院出資經辦展能中心暨宿舍,心靈環保禪淨中心及醒覺心靈成長中心等機構。
 
(6) 佛教墳場
 
香港佛教墳場位於港島柴灣,乃香港佛教聯合會請求香港政府撥出山地,籌款開創,於一九六三年完成建設而成立的,該墳場有穴位為數約三千個,其中有屬永久權益的,有些祇有期限十年,期滿後可再續租。墳場內建有地藏殿,為死者家屬用作超度法事用途。
 
 
佛教墳場內亦闢有骨灰龕數百個,為佛教善信火化後作安厝骨灰之用途。
 
其他佛寺設有普同塔(骨灰龕)者有荃灣之南天竺和西方寺、九龍之法藏寺和志蓮淨苑、大埔之定慧寺和半春園,青山之尸羅精舍,沙田之般若精舍和慈航淨院。大嶼山之寶蓮寺及羅漢寺和粉嶺之龍山寺等。此乃響應政府鼓勵港人死後實行火葬之舉,亦即依照印度佛教之傳統毗荼方法處理先人死後之遺骸,可說是一舉兩得。
 
第五節、佛教的文化工作
 
(1) 佛教出版事業──香港佛教早在一九五五年,有曉雲法師在沙田設立佛教文化藝術協會,提倡佛教文化工作,例如繪畫等藝術研究,出版《原泉》雙月刊,但自一九六七後,便遷移到台灣去。其後有佛教秦孟瀟居士於一九八五年組織香港佛教文化事業公司,出版《四大名山》畫冊獲得優良印刷奬,至一九九六年結業,繼有佛教文化協會在荃灣成立。出版《人間佛教》月刊,製作電子佛典等。而志蓮淨苑則設有中國佛教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有關國內外佛教文化藝術的典籍,著名的有《山西佛教彩塑》、《法門寺地宮唐密曼荼羅之研究》等精裝藝術書籍。香港菩提學會於二零零零年出版了《香港梵宇》圖文畫冊,甚受歡迎。
 
(2) 佛教期刊──在香港現已有十多種佛教期刊在每月、每季或年刊按期出版,其中最普遍的有《香港佛教》和《內明》兩種月刊雜誌。前者創刊於一九六零年,現仍繼續出版,而後者則於一九七二年開始印行,可惜到了第三百期以後,已於一九九七年四月因人手缺乏編輯而停刊。
 
其他的刊物尚有佛教法相學會之《集刊》、珠海書院佛教同學會之《梵音》、世佛會港澳區會之《佛友》、佛教法住學會之《法言》和《法燈》、佛教青年協會之《雷音》、香港菩提學會之《菩提》、志蓮淨苑文化部之《集刊》,普明佛學會之《普明》、法藏寺之《法藏》。創古密宗中心之《法光》和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之《人間佛教》、佛教温暖人間慈善基金的《温暖人間》等。其中有定期和不定期出版者,而各佛教團體皆有出版每月通訊,報導有關該會之會務活動。例如:愍生講堂之《慧燈》,佛香講堂之《佛香世紀》,敦珠佛學會之《蓮花海》,妙華佛學會之《妙華會訊》,及葛榮禪修會之《禪修之友》等。
 
更有附設於香港日報副刊的《工商日報──佛教文化》、《華僑日報──博文》、《新報──一念三千》、《星島日報──冷暖人間》和《明報──宗教》(現已改名為《明覺》繼續出版)、《快報──佛教副刊》可惜都是因為稿源不足及資金不繼而致停辦及佛教團體出版之週年紀念或佛教活動之特刊文集等多種。
 
(3) 佛教典籍印行──每年各佛教團體或佛教善信都樂意出資流通許多佛教典籍和著述,其中多以中文版本為主,過去重要的巨著有:《大般若經》、《卍字續藏經》、《華嚴經》、《大般湼槃經》、《太虛大師全集》、《虛雲和尚法彙》、《倓虛大師法彙》、《大智度論》、《來果禪師禪七開示錄》、《大寶積經》、《法苑珠林》、《諦閑大師遺集》、《楞伽科解》、《佛經選要》、《瑜伽師地論》、《香光閣隨筆》、《護生畫集》、《寧瑪派叢書》、《金剛乘叢書》三十種、《佛家經論導讀叢書》(兩輯二十種)、《大光老和尚圓寂週年紀念刊》五巨冊,《羅時憲全集》十二冊及愍山大師之《夢遊集》等。其他的佛典則重印者不計其數。
 
一九七四年,香港學者韋達碩士將玄奘法師的《成唯識論》翻譯成為英文巨構,並經已在港出版,譯者曾費了二十年的時候才告編譯而成,這部譯作已在世界各地高等學府流通甚廣,備受各地學者的讚揚。
 
另一位香港的佛教學者陸寬昱居士(Charles Luk),亦將多種禪宗的著作翻譯成英文,其中有《禪宗著述》(Ch’an and Zen Teaching)等數種,在英國出版,在世界各地均獲好評。
 
同時亦有一位英國人蒲樂道教授(Prof.John Blofeld)以前曾在香港教學,其後在泰國去世,曾將大珠禪師《語錄》及黃蘗禪師《傳心法要》之著述譯成英文,並有多種英文著述面世。
 
霍韜晦教授將安慧論師之《三十頌唯識釋》梵文原本譯成華文,於一九七五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他更將香港教育司規定之佛學中文會考課程編成《佛學》教科書二冊,亦由香港中文大學印行,為各地中學作佛學課本用途。
 
一九六八年,香港大學更將李賓度氏(Mr.W.Liebenthal)的英文譯本《肇論》重新印行,這本書是三論宗的重要典籍,乃研究空宗的必備參攷書之一。
 
以上各著作之印行,反映了香港佛教文化已逐漸在國際的地位上有優良的表現。
 
(4) 佛教圖書館──在香港已有十間完備的公開性佛教圖書館,給予一般佛教知識份子作閱讀用途,例如中華佛教圖書館(九龍界限街),佛教青年協會圖書館(太子道),法藏寺圖書館(九龍油麻地),佛教志蓮圖書館(九龍鑽石山),寶筏圖書館(香港灣仔),香港佛教圖書館(香港北角),菩提學會圖書館(香港銅鑼灣),日光佛學圖書館(九龍油麻地),慧能圖書館(新界荃灣)及彌勒佛學社圖書館(香港西區)等,都收藏有甚為豐富的佛教典籍。其他尚有許多各類型之「藏經樓」附設在各佛教寺院中。唯需經住持許可才可以閱覽。
 
(5) 佛典書籍流通──在香港印刷佛經和流通佛典的處所有多間,最著名的有「佛經流通處」(香港北角),佛學書局(香港銅鑼灣)、佛哲書舍(九龍深水埗及香港銅鑼灣)、法住出版社圖書禮品中心(九龍油麻地)、慧能圖書館(新界荃灣)、香港佛光協會佛光緣書局(九龍何文田)及港九新界各大書店之佛教書籍部等。每間備有佛教書籍數百種供佛教徒及各界有志研究佛學之人士流通,同時亦備有大小佛像、念珠、錄音帶和紀念品給人們選擇採購,更有辦理代善信印刷佛教經書等業務。
 
(6) 佛學班和講座──佛學班之設立乃為一般初學者研究佛教道理,引導佛教徒學習和深造佛學之需要,辦理最優良和歷史最悠久者為三輪,世佛和法相之三大團體聯合主辦之佛學星期班,創立於一九六二年,已有三十多屆結業學生,一部份且已訓練成為佛學講師,成績斐然!
 
其他主辦佛學班之佛教社團有:金剛乘學會、中道學會、香港菩提學會、慈航淨院、香海正覺蓮社、法雨精舍、佛教青年協會、普明佛學會、佛香講堂、愍生法師基金會、彌勒佛學社、志蓮淨苑、法藏寺、慧明精舍、佛教法住學會、明珠佛學社、妙華佛學會、慈氏學會(香港),和覺妙精舍等。由此可見,在最近之十年間,對佛學研究之知識青年數目大有增加,而對佛教的將來進展有明顯的影響。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在廿多年前已經開設短期佛學課程,直到現在仍然繼續,講授者有羅時憲(已故)、霍韜晦、李潤生、黃繩曾(已故)、葉文意、吳汝鈞、黃家樹及高永霄等佛教學者,對知識份子提供研究佛學機會。而新亞書院研究所亦設有佛學課程,培育不少佛學師資和佛學碩士學者。同樣地,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亦已頒授多位哲學碩士予該校之畢業生。而私立珠海書院歷史研究所亦曾頒發碩士學位給予有關佛學歷史研究之畢業研究員。志蓮夜書院開設文史哲等研究科目,入讀者眾。
 
最近香港大學設立佛學研究中心,開設佛學研究課程,由佛學知名講師任教,課程分為大乘、上座部、密乘、各宗教理。為期一至二年,畢業後可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香港中文大學亦設立宗教研究碩士課程。而法住文化書院研究院開設有中、印、佛、哲學課程,攻讀學位。
 
至於公開佛學講座比較佛學班較為專門,修學時間可以有長短伸縮性,有舉行一次或多次,甚至一年半載,亦是同一題目。地點多數設在各區大會堂、太空館和文化中心,或有些設在佛學團體本址,內容比較有學術性,屬於專修科目。例如明珠佛學社舉辦之佛史班和經論班,法住學會之講經會和佛學課程,法相學會之《成唯識論》講座,覺妙精舍之《楞嚴經》班,東蓮覺苑之《法華經》及慈航淨苑之佛經研習班。
 
(7) 靜坐止觀班──此為佛教徒修行的實踐方法之一,但對於一般人都是十分適宜實行的,所以又稱為禪定班、禪修班或南傳佛教之內觀智慧禪等。因為不論出家和在家之佛教信徒都應可早晚實行靜坐的,至於所採用之方式和依據,而各宗派有差異,而其目標則相同。由此可以生起出世之智慧。可惜現代的人卻視為此乃有益身心的一種健體運動,是治病和求長壽的一種健身方法,與其他外道的氣功相提並論,可說是顛倒本末了。
 
舉辦靜坐修行班的佛教團體有:金剛乘學會、三輪、世佛、法相佛學班同學會、佛教天台精舍、菩提學會、明珠佛學社、佛教愍生講堂、佛教律儀淨苑,法鼓文化基金分會、志蓮淨苑文化部、秀峰禪院和佛教法住學會等。
 
(8) 周日念佛會──通常每周舉行一次的念佛會多數是在淨土宗道場舉行,這也是佛教徒每周能利用這個時間專心一意去修行念佛的修心法門,所謂「淨念相繼」的修定方法,如果持之有恆,則對於臨終時往生西方是一種方便法門。
 
舉行周日念佛梵唄之佛教社團有:香海正覺蓮社、香港菩提學會、三輪佛學社、法雨精舍、佛教律儀淨苑、道慈佛社、妙法精舍、香海蓮社和法喜蓮社等。
 
(9) 視聽影音弘法──由於近代的科學發達迅速之進步令人驚異,攝製聲帶和錄影帶等技術、傳播資訊科技和媒介都一日千里。電影、幻燈、音樂、電視、電台、演劇、電腦光碟、錄音和錄影及寬頻網頁都成為文化藝術的一部份,現代人利用這些成就,滿足了觀眾聽視之娛,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亦可作為電子傳播媒介,以供弘法的作用。
 
佛教的弘法在這方面是落後於其他宗教之後自不待言。雖然過去電影和電視方面有「釋迦佛傳」、「觀世音」、「達摩大師」、「西遊記」、「玄奘西行求法」和「鑑真東征」等影片出現,但都是商業性的產品,,所以與歷史的實況大異其趣。故佛教方面需有專業知識人材製作,才可以發揮科技傳播的效果。
 
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每逢星期日在香港電台主辦的廣播佛理「空中結緣」,自一九八一年開始播放以來,受到廣大聽眾所歡迎,遠及海外華僑地方。萬德學會主辦「覺海清泉」逢星期日下午在新城娛樂台播出弘法演講節目。
 
佛教青年中心在保賢法師的領導下,自創立以來,即有演劇、音樂、舞蹈和歌唱的公開演出多次,深得各方讚許,可惜自法師往生後,乏人領導,活動就此沈寂下來。
 
明珠佛學班同學會亦曾攝製多套的幻燈片,例如:「釋迦牟尼傳」和「六波羅密」,成績令人滿意,在上屆「此岸彼岸」的弘法活動中,他們亦曾製作一些佛教福利機構的活動幻燈片,在會場放映,亦收到預期之效果。
 
香港佛教視聽製作中心亦曾製作佛教演講及音樂錄音帶多種在市面流通,頗受歡迎,佛教文化資訊中心最近發展電子佛典製作部,舉辦電腦抄經活動,利用電腦弘揚佛法,十分積極。該中心對於全球電腦網絡的參與亦積極進行中,其他佛教團體亦相繼仿傚,在佛法拓展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佛教法住學會,香港佛陀教育協會及佛教法界學會等製作有關佛學演講之DVD光碟在市上流通,而覺知佛教文物舍乃專門出售佛教影音和音樂之商店。利用全球資訊科技作弘法之電腦網絡的參與亦積極進行中,其他佛教團體亦相繼仿傚,在佛法拓展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香海正覺蓮社於二零零零年開始製作了全套電視節目「正覺人生」共二十六集,講解有關佛教對社會有關各方面的對話及問題討論光碟,甚為詳盡,對推動香港佛教甚有裨益。
 
香港佛光協會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近年來主辦多次大型「梵音樂舞」,場面浩大,亦甚受觀眾歡迎。在香港大會堂,九龍文化中心及郊區劇院等地,經常有佛教社團主辦有關佛教的戲劇音樂和歌舞表演,吸引不少居民出席欣賞。
 
第六節、佛教青年活動
 
近年來,佔有香港人口百分之五十的青年運動,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已有積極的發展,而佛教青年方面亦有蓬勃的興起現象。從香港佛教青年會和中華佛教青年會同在三十年前成立後,陸續在香港出現的佛教青少年團體則有佛教青年中心,佛教青年協會、佛聯會之佛教青少年團和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青年團。其中以佛教青年協會最為積極,他們在暢懷法師領導下舉辦甚多佛學講座,印經,供僧,八關齋戒等活動,吸引不少青年參加。
 
由佛學班結業同學所組織的有三輪、法相、世佛佛學班同學會、明珠佛學班同學會、菩提學會佛學班同學會等團體。他們都在歷屆香港「此岸─彼岸」弘法活動中担任重大的角色。
 
由大學、大專或中學同學組織的佛教青年會有;香港大學學生會佛學會、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佛學會、能仁書院之明心佛學會、珠海書院佛教同學會、大光中學佛學會和維多利亞工業學校佛學會。尚有香港理工大學教職員所組織之佛教學會。香港佛教聯合會則主辦有佛教青少年中心及佛教青年康樂營於新界大嶼山。
 
青年是未來社會的領導人物,佛教方面亦不會例外,所以培植青年佛教徒作為傳燈人是佛教人士當前的重要責任;這是佛教界應該重視的事。佛教人材的興替決定未來佛教的盛衰。
 
多年來,青年佛教徒為佛教青年謀取福利,不遺餘力,而且組織義工團在推動香港佛教活動方面甚成績,例如在一九八三年聯合舉辦第一屆「此岸彼岸」弘法大會,開始聯合佛教團體舉行多類型之弘法活動方式,貢獻了不少力量,這是值得慶幸的事。唯最為可惜的事,他們缺乏與外地和國際佛教青年聯絡及溝通,參與弘法經驗交流,未能參考國外佛教青年的弘法活動,因此未能加強聯誼和學習,增進弘法的途徑以期達到文化切磋的作用,希望日後能夠得以改進。
 
第七節、佛教團體會社
 
香港自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一九四五),逐漸恢復繁榮,由於當時的人口祇有六十餘萬,但在十年的時間內,已發展至二百五十萬,而信仰佛教的市民,也有激增的現象,加以內地又有難民湧到,其中也有不少是佛教徒,於是佛學會、精舍、和佛教團體陸續成立,數量十分可觀,直到現在,香港的佛教社團已有一百多間,連同各寺院、廟庵、精舍(靜室)等共達三百餘間,可說是洋洋大觀!
 
茲將各佛教組織之性質分類如下:(排名不分先後,如有錯漏,請予更正)
 
(1) 屬於國際性者──經已參加國際性之世界佛教友誼總會為會員者有三間:此乃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區,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和香港佛教聯合會。後兩者更加入世界佛教僧伽會為會員。
 
(2) 屬於比丘尼組織者──有東蓮覺苑、佛教大光園,般若精舍,慈航淨院,志蓮淨苑。
 
(3) 屬於淨土宗者──香海蓮社,香海正覺蓮社,普慧蓮社,弘化蓮社,妙法精舍,楞嚴精舍,法雨精舍,法喜蓮社,福慧精舍,香港菩提學會,道慈佛社,華嚴蓮社,慧明精舍,佛教律儀淨苑,千華蓮社,天台精社,覺妙精舍,靈山精舍,法華精舍,寶光精舍,楞嚴學處,天童精舍,佛教愍生法師紀念基金會,佛教護生會,佛教普濟會,人間淨土中心,佛教觀音院,智心佛堂,樂生蓮社,法華蓮社,佛教法界學會,毘梨精舍,佛教淨光苑,香港佛學會,佛教導航精舍,哆哆佛學社,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石溪蘭若。
 
(4) 屬於密宗者──有香港佛教真言宗居士林,香港佛教真言宗女居士林,金剛乘學會,香港佛教噶瑪迦珠佛學會,諾那精舍,蓮華佛社,密乘佛學會,創古密宗佛教中心,大乘佛學會,佛教顯密研修院(香港),香港大圓滿佛教中心,佛國密乘中心,香港密宗寧瑪派白玉佛法中心,宗南(香港)佛學會,妙境佛學會,殊利大手印佛學會,敦珠國際佛學會,施法苑密乘中心,大藏寺基金會,顯密佛學會,悉達多本願佛學會,金龍密宗佛學會,大圓滿心髓中心。
 
(5) 屬於學術性者──三輪佛學社,明珠佛學社,佛教法相學會,佛教法住學會,中道學會,普明佛學會,法輪會社,淨基佛學會,彌勒佛學社,妙華佛學會,解行佛學社,佛教了義中心,聞思修佛法中心,佛教三德弘法中心,慈氏學會,萬德學會,華藏學苑。
 
(6) 屬於佛教講堂者──香港佛教講堂,光明講堂,妙寶經堂,圓明講堂,佛香講堂,長慶講堂,佛教愍生講堂。
 
(7) 屬於台灣佛教分會者──佛光山之香港佛光協會,法鼓山文化基金會(香港分會),靈巖山寺香港分會,佛教慈濟基金會香港分會,中台禪寺香港分院,印順法師基金會,靈鷲山香港佛學會。
 
(8) 屬於國外佛教組織者──韓國佛教香港協會,香港佛教日蓮正宗,創價學會,韓國秀峰禪院,淨土真宗香港法雷念佛會。
 
(9) 屬於佛教團體組織者──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
 
(10) 屬於禪修止觀會者──香港內觀靜坐中心,金剛持佛學禪修中心,香港少林寺,香港禪中心,香港內觀智慧禪學會,香港南傳禪修學會,葛榮禪修同學會,宣隆禪修會,念住禪修中心。
 
(11) 屬於捐助國內慈善事業者──寶蓮禪寺,福慧慈善基金會,清涼法苑,淨恩小築,衛施基金會,福善基金會,佛教大光園,慈輝佛教教育基金會,許成彪居士,佛香講堂,香港佛學會,智行教育促進會,香港佛教聯合會,千華蓮社,般若精舍等。
 
各佛教社團雖然活動性質不同,但是在弘揚佛法,服務社會和提倡文化教育各方面都各盡所能,不遺餘力的。例如合辦歷屆「此岸彼岸」弘法活動,就是各社團團結合作最佳的表現。直至一九九八年,香港佛教「此岸──彼岸」弘法會已辦有十二屆弘法活動,節目包括佛教展覽會、大型演講會、八關齋戒、娛樂晚會、浴佛法會、嘉年華會,傳授五戒法會及佛學研討會等,吸引不少觀眾參加,活動範圍分佈於香港、九龍、新界的各地公眾場所,普遍接引社會各界人士信仰佛法。
 
香港佛教聯合會及佛教界人士於一九九九年佛誕日舉辦在紅磡體育館展出北京佛牙參拜大會,並於二零零四年佛誕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陝西法門寺之佛指舍利及二十件佛教珍寶展出法會,吸引了數十萬信眾前來瞻禮,盛況空前。
 
 
第四章 結語
 
處於現在太空時代,科學進展,一日千里,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已甚為縮短,而人民與人民的關係亦更為密切如成語所謂「天涯若比鄰」,因此,全球人類共同息息相關的情況,已毫無阻隔地甚為緊密聯繫。互相合作,彼此關懷已成為全世界人類不可缺少的因素了。所以,各宗教間應互相尊重,和平共處確是十分重要。因此,本港佛教界亦有參與世界六大宗教領袖座談會的活動和香港宗教和平網絡(HKNRP)的聯誼工作。加強與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孔教、道教、猶太教、伊斯蘭教、錫克教、東正教、祅教、巴哈爾教等合作關係。希望能參與亞洲宗教和平會議(ACRP)的對話。
 
近年來,香港佛教的建設方面亦有很大的發展,例如大嶼山寶蓮寺於一九七五年開始籌劃,在大嶼山木魚峰建造青銅天壇大佛,成為亞洲最大的一座佛像,終於一九九三年完成,雄峙於大嶼山巔峰,構成香港佛教的特色。
 
其次,乃是九龍鑽石山志蓮淨苑重建大雄寶殿,全部設計及材料仿傚唐代寺院形式用木材建成,工程已經於二零零零年完成,樸實堂皇,美侖美奐,亦是香港佛教最新建設之偉大成就之一。
 
新界荃灣西方寺的重建工作亦於二零零四年全部完成,建築富麗莊嚴,成為香港寺院建設中國特色之雄偉佛寺。而在新界屯門的妙法寺旁亦將建成一間最現代化的蓮花型佛寺,雄峙新界西部。
 
況且,香港是一個世界著名的都市,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許多世界性的會議亦經常在香港舉行,例如一九七零年香港佛教聯合會曾主辦一次「世界佛教弘法大會」,超過二百七十名代表,來自世界各地都參與盛會,使會議的結果十分成功。佛教法住學會亦曾舉辦多屆國際性佛學研討會,例如「太虛大師誕生百年會議」(1990)及「佛教的現代挑戰研討會」(1994)。其他的國際會議,計有佛教志蓮淨苑的「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研討會」(2001),三德弘法中心的「佛教與當代社會學術研討會」(2003),香港佛教僧迦聯合會能仁書院的「佛教與遼金元文化研討會」(2004),西方寺重建落成開光的「兩岸四地佛教前瞻研討會」(2003)。參加者亦來自世界各地及中、港、台的佛學者、專家,提高佛學研究水平。
 
香港佛教團體亦時常派遣代表團代表香港佛教界出席各地舉行之世界性會議,最顯著的有世界佛教徒友誼大會,每兩年或三年在世界各地舉行,而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從第二屆一九五二開始,每屆都有香港代表參與盛會,從未間斷。世間佛教僧伽大會亦經常在各地舉辦會議,因此香港僧侶亦有代表出席,提高本港佛教的地位,作為改進和發展香港佛教的情況,與世界的其他佛教組織齊一步伐,為增進世界人類的幸福和快樂而作出貢獻。
 
至於弘法方面,香港的法師和居士學者亦屢次被邀請返回中國大陸的寺院和大學作講經和講學的交流,並參加由國內機構主辦的國際性佛學研討會,因此在佛教和佛學方面都有促進互惠作用。
 
「六祖慧能思想國際學術思想研討會」曾在澳門舉行兩次研討會,第一次是在一九九七年一月三日至八日,第二次是在二零零一年九月廿六日,有中國、香港、台灣、日本、澳門等地學者參加,筆者和多位學者皆有出席。對於增進提升嶺南佛教文化有很大的貢獻。
 
香港的佛教弘法活動推廣範圍亦伸展至新界各衛星城市,例如沙田、大埔、元朗、上水、屯門、青衣及離島市郊,獲得廣大信眾歡迎,而有多次弘法大會則假座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由星雲大師宣講佛法,每次觀眾有一萬多人參加。而於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祖國祈福大會亦假座香港銅鑼灣政府大球場舉辦,有觀眾四、五萬人出席,可謂佛法甘霖、遍灑香港。由於一九九八年開始,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已經成為法定公眾假期,因此參加浴佛大會的信徒更為眾多,十分熱鬧。因此吾人對於香港佛教前途充滿信心,為香港社會和世界和平及人類幸福而努力。
 
香港佛教尚有其他特色之一,就是近年設立許多素食館,為數有五六十間,而佛具店亦有百餘間,銷售佛像用品,念珠檀香,供奉法器等。雖然兩者皆是商業性質,而光顧者不祇是佛教人士,但亦因此間接關係而成為信仰佛教的一個增上緣,因此素食與拜佛已組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對於繁忙的香港都市人帶來暫時寧靜的身心安泰。
 
以上所記的皆是簡略敍述香港佛教的發展過程,而更詳盡之資料,實屬尚多,還待日後有機會時,再作修訂,請為原諒,如有錯漏,請各讀者更正並致歉意!
 
 
參考文獻:
 
《香港佛教聯合會六十周年特刊》香港佛教聯合會出版(二00五)
《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金禧紀念特刊》世界佛教友誼會港澳分區總會出版(二00二)
《香港佛教》月刊(各期)
《香江梵宇》《香江梵宇》出版委員會編(一九九八)
《菩提》月刊(各期)
《香港佛教與佛寺》  香港寶蓮禪寺出版(一九九三)
《温暖人間》半月刊  (各期)
 
(按:此篇文稿乃為續《法相學會集刊》第三輯之同名作品,請讀者可一同參閱可也。)
 
[明珠按:本文原刊《法相學會集刊》第六輯(香港:香港佛教法相學會,2008,頁143-167)現轉載於此,以讓讀者了解高老師作品。]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