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人類之三特勝
作者:火宅叟
發布時間:2016/4/30

 


人身難得

       有情在無窮生命流轉中,能夠生為人身,的確是不容易的。印度古代把有情分為五趣、六趣或七趣,但在原始佛教中乃是以五趣為根本的。五趣是: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趣之中,高級者如天趣,低級者如地獄,而人居其中,左右傍有畜生及餓鬼兩趣。因此之故,人可說是處於其餘四趣之中央。佛陀常說「人身難得」,能夠生於人趣,是極為難能可貴的。這是因為人有很強的精神活動,能夠自我反省,自我決定行為,或是積德行善,或是暴戾行惡,並以此業行受報,流轉於諸趣之間。亦有人能夠透過自我醒覺,完善行為,發展智慧,成就自由,究竟解脫。

  為什麼人類存有這個優越條件呢?這是因為五趣之中,至具福樂者為天趣,處於天趣,祇有享樂,沒有痛苦,於是不免樂極忘形,耽於其中;另一方面,極受痛苦者則為地獄,臨諸刑責,困頓而不能自拔;此外餓鬼飢渴、畜生愚昩,二者祇顧求生,亦無閒暇發展精神活動。唯有人類苦樂參半,能夠有餘暇,發展精神活動,能具備自覺力,知苦而求斷苦,為求脫苦而努力。

  能夠生於人間,更幸福之事,莫如接觸佛法,跟隨善知識學習佛法,進而分享佛法。猶記得初接觸佛法時,總覺得自己生性愚魯,不知門路,不知方法,深感懊惱,幸得佛學老師們的開示,並指引佛經所載,人類原來有三種特別殊勝性質,這是其餘眾生不能相比的力量,稱為「三特勝」。這是連天眾也比不上的優勝,若能發揮此重要作用,則進步迅速可期;但若不能善加運用,則墮落三惡道亦比其他諸趣快捷也。自獲知這個訊息後,得到極大的鼓舞,鼓勵自己努力向上,亦時常思索此三特勝與人性的關係。現把其中的互相連繫跟大家分享,並就教於各善知識。

 

三特勝 — 梵行、憶念、勇猛

    原來人趣的基本特色,便是有非常發達的意識活動。《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一七二云:「人有三事勝於諸天: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第三章內便列出人間的三種特勝,其大意如下列表:


三特勝          特性               意義

梵行勝          慚愧               人趣有慚愧心,自顧不足,要求改善的向上心。
憶念勝          智慧               人能從經驗的記憶中,啟發抉擇、量度等慧力,解決問題。
勇猛勝          堅忍               能忍受極大苦難,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直達圓滿至善的境地。
 

 

      首先,人類具備評價及判別的能力,也有分別道德善惡的慚愧心,能夠犧牲私我、利益他人,由此而發展出道德行為、制定善惡、判別美醜、明示好壞等標準,這是其他眾生所不能具備的,此稱為「梵行勝」。

  其次,人類又具備有很強的記憶力,能透過學習新事物,記憶下來而形成經驗,並累積經驗而成新知識,克服障礙,使生活日漸進步,這也是其他諸趣眾生所不及的,此稱為「憶念勝」。

  最後,人類更具備堅毅勇猛的意志力,能為達到目的而忍受艱苦,百折不撓,咬緊牙關,勇往直前,這也是其他生物所不具備的,稱之為「勇猛勝」。

  因為人類有此三特勝,為諸天趣眾生所不及,故佛陀也是選擇在人間成佛,因而有「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增一阿含經》)之說法。

  所以我們能夠生為人身,理應善用此三種特勝,發揮其至極的作用,切勿辜負此學習的殊勝機會。

 

三特勝之根本源頭 —— 受想行三蘊

       人類之三特勝是以何因緣而生起的呢?若仔細研究其內容意義,不難發覺,人類的精神活動之較其餘眾生優勝,這是與「受想行」三蘊有關,亦是佛陀之把身心列為「五蘊」時,除了色蘊及識蘊外,別立「受、想、行三蘊」之故。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中說:「意識所了知的,是受、想、行三者,稱為法。受是感情的,想是認識的,行是意志的。這三者是意識內省所知的心態,是內心活動的方式。」(6-7頁)換句話說,我們從接觸外境開始,意識一旦開始運作,便會牽涉到受、想、行三者。從起心動念後,心識便會對外境起取像之認識作用,用以區別對象是誰,並建立知識庫;心識繼而生起領納作用,對境界作感情性的苦樂善惡價值判斷,最後便由意志推動著身心進行或取或捨的行為活動了。這三特勝與三蘊之關係如下表所示:

三特勝          三蘊          意義          精神活動          內容

梵行勝          受蘊          領納          情緒作用          價值評判,苦樂喜惡
憶念勝          想蘊          取像          認識作用          學習記憶,累積經驗
勇猛勝          行蘊          造作          意志作用          意志推動,奮力前行

 

三特勝轉惡 —— 貪瞋癡三毒

       但在心識建立對外界活動的過程上,亦有著無知的衝動,捨善取惡,自甘安逸墮落,因此連結起自私自利的想法,令生起貪瞋癡等煩惱執見,繼而引起種種身口意的惡行。在《阿毗達磨俱舍論》內,世親菩薩論及五蘊中的受蘊與想蘊時,便列出此為有情引起紛爭的「諍根因」及有情流轉生死的「生死因」。

  佛教中強調煩惱之根源,乃是出之於有情的貪愛與我見。而受與想,正就是生起貪愛與我見的原動力。《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四云:「受能發起愛諍根本,想能發起見諍根本。」也就是說,貪愛諸欲是以受為原動力,邪倒諸見是以想為原動力。

  先說受蘊,當五根接觸五境時,由觸起受而領納外境,苦樂受、愛惡心隨之俱起。由此對外境眷戀不捨,念念渴求,更因此而引發貪愛之諍。

  再以想蘊來說,想是見諍的根本,見者主張、見解、觀念等。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思想各異,而引起見解與主張不同的紛爭,這就是見諍。這在學術、政治、宗教之間,尤為激烈。

  而行蘊則以思心所為主,則以身口意三行,以造作為業,由審慮思、決定思、發動身口意三業行的時候,則各類善惡業便會形成了。人類之煩惱紛爭,很多時便由接觸外境開始,由取像而認定判別對象,繼而賦予價值判斷取向,並要求其他人予以認同自己,久而久之,建立了強烈的自我執見,並以此無明執見而與他人生起種種是非爭鬥了。此中關係有如下表所示:

三特勝          三蘊          引發惡念          根本          三毒

梵行勝          受蘊          愛見                 愛諍          貪
憶念勝          想蘊          我見                 見諍          癡
勇猛勝          行蘊          衝動                 無明          瞋

 

三特勝轉善 —— 三學與三德

  人之所以異於其餘諸趣者,皆因人類可以透過發揮此三特勝之力量,判別善惡,從學習佛陀所教示的對治方法中,轉惡為善。修習方法甚多,但大抵上是以持戒對治貪愛、智慧對治愚癡、禪定對治瞋恚。以此三無漏學來對治三根本煩惱,致使達成佛菩薩所具備的「悲、智、力」三德。此中關係表列如下:

三特勝          三蘊          對治          三學          三德

梵行勝          受蘊          貪               戒             悲
憶念勝          想蘊          癡               慧             智
勇猛勝          行蘊          瞋               定             力

 

結語 —— 善用三特勝

       由此可見,三特勝是人類獨有的優勝之處,既然我們生於人世間,就應善用此人性的特勝,力求上進。若能善用此三特勝的功能,並引導向善行方面,人類就能發揮力量,改善環境,完善人世間的生活。反之,若未能善用此三特勝的話,則隨時會誘發出貪瞋癡等煩惱執見,招致不可挽救的災難,令我們沉淪於三途苦海之中。

  因此,如何能盡量發揮此三特勝之特長,是我們學習的重要關鍵。若能依得佛陀所教示的正確修行方法,時刻警覺,攝持根門,護衛受、想、行諸蘊,以至於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乃能出離眾苦,徹底解脫。當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便要趕緊趁著我們仍在保持人身之時,努力學習,消化理解,融匯貫通,並配合於日常生活,從身口意三業行為中,實踐佛陀所教示的解脫之道,朝著最終目標進發,方不枉今世生而為人、學佛一場吧。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