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呼吸與修行
作者:川流
發布時間:2016/9/7

 

        曾經看過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查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弟子跟他說,因生活太忙而沒有時間修行了,阿姜查簡單地回應,問他有沒有時間呼吸呢?這個答覆非常簡潔,一針見血地指出,修行其實祇是我們呼吸般的簡單,我們不用想得太複雜;但另一方面,卻指出呼吸之於生命是重要的,而修行對於學佛也如此。佛家認為,觀察呼吸正是修行的一套簡單而重要的途徑。因此,我們對於修行與呼吸這兩個觀念,應有重新看待的必要。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三十八章中佛陀問弟子說:人命在幾間?幾位弟子各自提出其答案,佛陀都不認可。最後一名弟子說:「人命在呼吸間。」佛陀便說:「善哉!子知道矣!」的確如是,呼吸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口氣接不上來,我們便沒有生命了。正如修行亦是佛教徒所必需的,若沒有了修行,哪能配得上當一名佛教徒呢!

        呼吸在佛教稱為安那般那(巴利語anapana),ana 是吸氣(入息),apana 是呼氣(出息),而以正念(sati)來觀察出息跟入息,對它進行觀注的訓練則稱為 anapana-sati,翻譯為安那般那念,或稱之為出入息念。在《雜阿含807經》中記載,釋尊曾經閉關二個月,專修安那般那念,後來便以此安般念來教導弟子,使成為一套重要的禪觀法門。在佛教流傳過程中,無論南北傳的系統,均非常重視這套出入息念禪法。

        北傳佛教方面,佛教最初在兩漢時期傳來中國,譯經以東漢時期的安世高為最早,在他所翻譯的經典中,便有一部《安般守意經》。這是一本影響很大的經典,無數學子均以經中的出入息觀法來進行修習,致使安般念成為了初期佛教最受歡迎的二大甘露門教法之一。而此經中所述的六事修法(分別為:數息、相隨、止、觀、還、淨)後來更影響天台宗創立人智顗大師,創立了「六妙法門」的修法,成為天台宗一套重要禪修法門。

        在南傳上座部的禪法中,安那般那念是四十業處禪法的其中一套隨念法,這是被認為可以通向內觀禪的修法,因此出入息觀亦受到南傳各派禪師的重視。

        現時南傳各派禪修老師所教授的禪法,大多都是從教授安般念來入手的。其中手法或有不同,譬如馬哈希法門以自然呼吸而觀注腹部之起降來進行修習、葛印卡法門則以觀注鼻端小三角型範圍來作練習、宣隆禪修法則以快速呼吸法中專注空氣進出鼻孔時的觸覺來進行內觀禪修習。他們不約而同都以出入息念來作為禪修方法的入路。由此可見,觀呼吸的確是進行修禪的一個重要的法門。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時是忘記呼吸的,例如著眼於當前事務時,或在歡樂慶祝時候,或在哀傷痛苦時,我們都會忘情地投入環境氣氛之中,忘記了呼吸的存在,但一旦我們抽身而出,首先便會注意起呼吸,或者我們在深深地吸一口氣時,便會清醒過來,知道自身與周圍的存在,因此呼吸可以說是我們自覺的起點。

        經過二千多年的流傳後,坊間教授觀呼吸的方法十分之多,可說是五花八門,有從數呼吸的數目開始,有從觀注出入息的過程,有從藉呼吸來唸誦佛號,有以呼吸來細察根境接觸時的觸覺,種種方法,不一而足,都是很好的修習方法。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師承,跟隨他們學習,時間一久,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功效。

        能夠長時間觀注著呼吸的確不是容易的事情,而我們要學習釋尊的覺醒生命,也可以從學習如何覺察呼吸的方法來開始吧。

        佛陀在《雜阿含803經》中,曾經詳細地教授弟子有關安那般那念的修法,台灣學者莊春江老師在他編著的《阿含經故事選》內,便把其中內容以白話文翻譯如下:

       「比丘若住在城郊、村外,早上進入村落乞食時,應好好守護著六根,看住自己的心念。餐後,就到林中、樹下、空地,或安靜的房舍中,端身正坐,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不去想過去、未來的事,暫時將貪欲、瞋恚、瞌睡、不安、疑問等修學障礙排除,然後學習覺察自己的每一個吸氣與呼氣;覺察每個長、短氣息;覺察吸氣、呼氣的每一個過程;覺察吸氣、呼氣漸趨細緩的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覺察踊動之喜、溫馨之樂、覺知感受之心行、心行的止息等感受上不同的強、淡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覺察愉悅、止定、解脫等心念的變化;於每個吸氣、呼氣中,觀察無常、斷、無欲、寂滅等現象法的變化,這就叫做修安那般那念。」

        由以上的方法可知,學習觀察呼吸法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從守護六根開始,慢慢靜下心來,覺察著每一個吸氣與呼氣,直至覺察到細微的現象變化,從而覺察一切身心現象,最終達致解脫。我們應該知道,「佛陀」這個詞的意義是全然覺醒了的聖者,學佛即意味著我們要學習對自己、對周圍有完全的覺醒,而這覺醒當然是要透過一步步訓練來達到。覺醒的訓練在修行次第中極為重要,而從覺知呼吸開始來作覺醒的訓練,應該是踏出正確修行的第一步吧。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