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佛陀的母親
作者:如川
發布時間:2017/5/20

       小孩子在出生後的成長過程上,相信母親的作用是最大的。從出生後授乳開始,母親便無私地把最好的養份給予子女,並提供最親切的保護,令他們健康成長。若果子女生病或是遇到危難時,母親更會不顧一切,甚至不惜生命,來救護他們,令其得以完全康復,達至安全之境。因此之故,在古今中外的教育中,母親都是最值得尊敬的。不同的社會環境裡,皆以孝養母親為最上的德行。

       佛陀的教法很重視因緣,我們能夠出生於這個世間,當然父母親是我們極重要的增上緣,我們亦是靠著父母親的蔭庇之下而成長。到我們長大成人之後,當然要報答父母親養育之恩。但在父母親的緣份比較上,母親那慈愛無私的形象,往往更為我們所樂意親近,為我們所感激與愛敬。因此,在佛陀的傳記中,亦不乏看到佛陀對於他母親的記載。在不同的佛陀傳記中,亦記述著佛陀與母親的各種因緣。

 

一、生母 —— 摩耶夫人

       釋迦牟尼的生母,便是摩耶夫人,摩耶夫人又稱摩訶摩耶夫人(梵語 Mahā-māyā),意譯為大幻化。她是古印度北部小國天臂城善覺王之長女,天臂城與迦毗羅衛國分屬毗鄰,同是釋迦族人。摩耶年長後嫁給了迦毗羅衛城淨飯王,成為該國王后。可惜婚後久無所出,乃至四十五歲之時,一夜夢到一位菩薩騎著六牙白象,自天而降,入於夫人右脅之中,隨之夢醒,身心格外舒暢,不久發現已有身孕。當分娩期近,摩耶夫人乃依當時習俗,返回娘家待產,回程中途經屬於其父的藍毗尼園時,乃入園內稍事休息,園中有一大樹,名無憂樹,華色香艷,枝葉茂盛,夫人欲攀樹枝時,便在這時產下太子。傳說當時有九龍噴水,洗浴太子。這在中國記載是四月初八日,因此後代乃以此日為「浴佛節」,藉以紀念釋迦太子誕生。

        摩耶夫人產下太子後,便攜子返回迦毗羅衛國。然而七天之後,摩耶夫人便去世了。經典記載因摩耶夫人之功德善行,命終後往生於忉利天宮。到佛滅二百餘年之後,阿育王曾來此藍毗尼園朝拜,並建有石柱留念。後世在此建有摩耶夫人祠,以紀念摩耶夫人的功德。

       在不同的佛傳中記載,摩耶夫人在佛陀一生中,曾經出現了好幾次,例如釋尊出家苦行,身心疲弱到無法支持的時候,摩耶夫人曾從忉利天下來探望慰問;最後當佛陀入滅時,摩耶夫人亦再從忉利天下來,說出偈頌,以示唏噓。最重要的一次,是佛陀成道之後第七年,曾經上昇忉利天宮,為母摩耶夫人說法,令她證得須陀洹果。藉此因緣,摩耶夫人將永不墮於惡道,在七次往生人間天上之後,必得究竟解脫。這也可說是佛陀為他的生母種下了究竟解脫的因緣,作為對母親生恩的一種報答吧。

 

二、養母 —— 波闍波提

       悉達多太子誕生七天之後,摩耶夫人逝世,於是由姨母波闍波提撫育成人。波闍波提又稱摩訶波闍波提(梵語 Mahā-prajāpatī),意譯作大愛道。她是摩耶夫人的妹妹,與其姊一同嫁與淨飯王,成為王妃。到摩耶夫人去世後,波闍波提夫人便擔任起養育太子的責任,並協助太子長大後,通達書數、技藝、武事等能力。

       乃至太子離開宮庭,出家修行,悟道成佛後,返回迦毗羅衛國度化釋迦族人,波闍波提夫人亦與淨飯王一起皈依佛陀座前。到淨飯王去世後,波闍波提夫人曾三度要求出家為尼,均被佛陀所阻止,因佛陀認為這樣會障礙僧團的純淨。

       後來,波闍波提夫人請求阿難協助,阿難於是從另外的角度,向佛陀提出了問題。他問佛陀,女性是否也可以修行解脫道,證得初二三果,甚至是阿羅漢果呢?佛陀回覆說這是可以的,女性修行人,也可以證得修道四個果位。於是阿難便以波闍波提夫人曾對世尊有養育之因,在太子出生後,她便以母乳授之,她是佛姨母、奶媽、養母、授乳者。因此阿難請求佛陀,容許婦女在如來宣說的法律中,也能獲得出家修行的機會。佛陀最終首肯,並立下尼眾的準則,使令遵守。結果波闍波提連同五百釋種女子,一同出家為比丘尼,在僧眾精舍附近,別立尼院,由她帶領著這些比丘尼,精進修行,最終得證阿羅漢果位。摩訶波闍波提成為佛教第一位比丘尼,亦協助帶領著尼眾的起居修道,為當時保守的印度社會,開出了女性出家修行的道路。

       到了佛陀宣布即將三個月後入滅的時候,摩訶波闍波提不忍見到佛陀入滅的情景,於是取得佛陀的同意,與五百比丘尼一起先行入滅,結束其最後的一生。

       在佛教的角度來看,如何能上報父母恩呢?相信就如佛陀般,度化他的父親和兩位母親一樣,引領他們踏上解脫之道,應該是最上的報答吧。

 

三、法母 —— 般若波

       大乘佛教興起之後,對於佛陀的永恆懷念,令致對佛的各方形象探索甚多,甚至對佛陀母親的形象亦抽象化起來。由於釋尊乃是悟入諸法實相而成就佛果,因此可說,由此悟入之的智慧而生出陀,故成就佛果之「般若波羅蜜」便被稱為佛母。

       這說法早在般若經結集時便被提出了,在《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是深般若波羅蜜中,生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須菩提!得是諸法因缘故,名為佛。須菩提!以是故深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

經中提及到,以深般若波羅蜜之故,令生起佛陀之十力、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種智的能力,而佛陀正因為具備這些功德智慧,所以得名為佛。因此,可以說般若波羅蜜能生出佛來。跟著同經之〈問相品〉便說明「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 何以故?是般若波羅蜜出生諸佛。」正式以般若波羅蜜為佛母了。

而《大智度論》卷三十四解釋云︰「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為母、般舟三昧為父。三昧唯能攝持亂心令智慧得成,而不能觀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能遍觀諸法,分別實相,無事不達,無事不成;功德大故,名之為母。」

因此,大乘佛教認為父母之中,以母親的功勞最重,成佛則以般若波羅蜜的功德最重,故佛以般若波羅蜜作為佛母。後來流傳的般若系經典,很多皆冠以佛母作為經題而予以尊重的。

不過,隨著佛教流傳逐漸普及而世俗化及密教化之後,佛母這個觀念卻在後期佛教中,又再被重新具體化,而成為晚期佛教的一些諸天菩薩的名號,甚至後來被套在佛教人物的身上,使佛母的名稱及形象愈見泛濫,失卻了原始佛教時期佛陀母親之意義。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