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迎春納福
作者:如流
發布時間:2025/4/3

五福臨門

        華人過新年,喜歡互相拜年,向對方說些祝福語,又在家中張貼揮春以示慶祝。記得小時候看到家家戶戶都在門外貼上「五福臨門、天官賜福」等揮春,以祈願福氣蒞臨。

        國人十分重視福氣,而眾福之中,有五種福是大家最喜歡的。古書《尚書‧洪範篇》說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以現代語來說,五福即是長壽、富有、健康、好德、善終。傳統中華文化是覺得福氣是由神明所賜予的,於是大家日常禮拜祭祀神明,祈求得到他們的福蔭,賜予種種福氣。

 

福氣由因緣生

        佛教徒當然不太接受這種由神明賜福的說法。佛陀說一切法因緣生,事情必有其原因,福氣也是由因緣生。五福的內容,無一不是可以由種種條件所組成,其中更是由我們可以加以轉變而增減的因素。我們且看五福的內容及其中因緣:

        第一福的「壽」便是長壽。古人生活條件較弱,人壽六十以上已算是長壽;現代人注意健康,生活條件較好,壽命也愈來愈長。尤其是現今人類重視保健,積極生活,從能達致健康的因素入手,生活有序、作息定時、飲食適量、經常運動、勤做體檢、遠離不良啫好、保持心境開朗,這樣壽命自然會延長了。

        第二福的「富」即富足。古語說:「大富由天,小富由儉」,有家族背景而大富者少,但若能努力工作,生活儉樸,量入為出,妥善儲蓄,精明投資,並且從年輕時已學習制定理財計劃,這樣生活也容易得到保障,故富足之福也是由自己抉擇的因緣而成就吧。

        第三福的「康寧」即身心健康,精神安寧。要得到康寧之福的因緣,便要學習生活得從容自在、心無掛礙、寧靜淡泊、少欲知足、感恩眾緣,享受內心恬靜。在工作時安於其位,盡其職責,精力充盈,思維暢達,工餘則發展個人興趣,建立良好社交關係,到退休時也可以有著健康快意的人生了。

        第四福的「攸好德」即是良好品格德行。大多數人不是天生就具備優良品行,這些德行素質也是要從小就栽培的。我們從家庭成長中培養個人起居生活習慣、建立個人性格,再從學校及同學互動中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與大眾保持良好關係,從老師及歷史偉人身上學習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具體來說,就是發揮仁愛慈悲之心,注意個人行為舉止、多加反省自身,不出惡毒之言論、不作計算人之事,保持胸懷豁達、量度恢宏之心態,使心境清明,清淨無礙,面對社交方面,更以和睦關懷、扶助弱群、寬恕誠信、尊重欣賞、包容感恩之心來相待,恪守與道德倫理法制有關的規範,盡公民責任。能具備這樣的修德因緣,又怎會不被人尊重呢。中國古語也有說:行善積德,福有攸歸,是之謂也。

        第五福的「考終命」即善終。雖然個人壽命長短不由自我控制,尤其遭逢意外時,生命隨時告終,但由漸老以至命終的過程上,其中條件也可以由自己加以適當造就的。這便要我們對將來的壽終有所準備了。首先從自己身心狀態、親情錢財、物質資產等各方面,我們要作妥善安排:身體方面要注意健康,不諱疾忌醫,即使病起時也能按情況來醫治。人總要經歷老病死苦的,我們要學習豁達知足,並處之泰然,對人對事懂感恩惜緣,關懷親人,善待鄰友,珍惜情緣。對於資財方面,應預早配置確定,以免紛爭,若能捐獻布施、分享財富,更是豐盛人生之法。身外物減少添置,使心無牽掛,一旦面臨老去壽終,亦能輕裝上路。當然我們對世間事物亦應保持興趣,終身學習,增進知識,與時並進,活到老、學到老,心靈富足充實,活得尊嚴,更是不枉此生了。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

        佛陀說過,福德因緣由修行布施開始,《大般若經》也說:「一切修行當中,應先行布施。」菩薩行以布施為第一波羅蜜,以布施供養為修道因緣,自當能成就佛道。當然,布施當中,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是布施的內容,我們當應在一切時、一切處中,奉行種種布施善行,以積集福德因緣。

        《金剛經》開首便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以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無住相布施是大乘佛教強調修行之法,無住相布施即是以三輪體空的方式來進行布施:行布施時,能體悟當中並無布施之人、無所施之對象、無所施之物,三者皆因緣所生,皆悉本空,由此不著外相,便由無相之布施波羅蜜而轉入清淨之般若波羅蜜去。

        當明白佛陀在《金剛經》所說「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乃指福德本身實無自性,福德乃由因緣而生,也由因緣而滅,了悟福德無實性,不應貪著,繼而捨棄一切執見,踏上修行之道,這也可說是由體悟世間福德之不實在而升進於出世間的解脫智慧了。

 

福氣滿堂

        新年相聚,互相祝福,滿堂喜慶,這是華人好客之道。學佛之家,明白因緣生滅之理,個人積極培養五福,成就人格德行,進而放開懷抱,減低自我執著,不增個人私欲,遠離偏執,隨順大眾,自會家庭和睦歡欣,福氣相聚滿堂。再進一步,處事而不著於事,明白世間緣起之真理,知所抉擇,這當會踏上福慧雙增、福足慧足的路途吧。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