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順緣 逆緣
作者:不息
發布時間:2024/1/30

        幾十年來,隨著社會日益進步,科技不斷發展,經濟逐漸富裕,生活愈見舒適,人類知識日趨廣博,因此接觸到佛教核心教理之緣起說時,都會被佛陀的睿智所感動。緣起教說亦是佛教教法的核心基礎,佛陀的教說都可說是圍繞著緣起而開出。

 

隨順因緣

        什麼是緣起呢?緣即眾多條件,起即生起。世上每件事情的生起,佛陀認為都不是偶然出現的,亦不是注定如此的,更不是由神明所安排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是隨著不同的因素而出現、變化、消失。每件事都可以找出其不同成因,從不同的主因助緣,就可以看到事情的始末,人生也不例外。

        事情當呈現在眼前時,它的背後其實有無數條件,若只重視單一原因,而忽略其餘輔助條件時,結果每每會令人大失所望的。因為事情從因到果的過程上,會有很多不能控制的因素,故其發展又常常會出人意料之外。當明白緣起之理時,我們會知道世間事情就是隨著因緣變化而成敗,背後並無控制者,我們只能順緣做事,而結果的出現已非個人所能控制。

        由於世事複雜多變,不能準確預判,很多信徒於是走去求神問卜,期望透過佛菩薩的加持,使因緣和順,諸事成就。其實佛陀說緣起,是要我們明白事情往後看可以見到無數因緣,向前看也有無數因緣,我們要學習因應不同條件,努力向前,祇問耕耘,不問收穫,自會心安理得,隨遇而安。

        在修行道路上,很多人也會隨個人喜好,選取修行方法,期望順利完成。大家都喜歡順緣,而不喜歡逆緣的。因為順緣代表著和順、滿足、愉悅;逆緣卻代表著障礙、挫折、坎坷,甚至是代表著人生的失敗與沒落,這是大多數人所不喜歡的。

 

順流逆流

        但在佛教的教法中,佛陀卻常提醒我們,佛法是一條逆流道。在《雜阿含793經》中,佛陀對弟子們說:「有順流道,有逆流道,……何等為順流道?謂:邪見……乃至邪定。何等為逆流道?謂:正見……乃至正定。」

        為什麼佛陀會將他的八正道教法稱之為逆流道呢?這當然是有其深意的。世人流轉生死,隨著欲望而行,追求滿足享樂,視之為順應潮流、豐盛人生。一般人好逸惡勞,貪圖僥倖,每喜不勞而穫,坐享其成。順流會令人沉醉於其中,失卻警覺審察之心,順流會令人錯覺,失卻冷靜,順流會令修行者視為理所當然,或以為神明關顧,或以為運氣使然,得以輕鬆成功。這在佛陀看來,當然是充滿著邪知邪見的。

        世人偏愛順流,但佛陀卻教人行逆流道,學習面向逆流而行。佛陀教導我們出離欲望,捨棄執著。因此之故,出世佛法必是違逆眾生本性而成為逆流道的。

 

逆緣行道

        回憶最初我們學習禪修法的時候,大都是順緣而學,每次輕鬆舒適,盤腿坐得安穩後,進行平靜均勻的自然呼吸,以深慢細長的方式,漸漸順著進入平和的心理狀態。學習了幾年,感覺只是情緒平靜了,卻找不到突破之處。

        隨著不同禪法傳入本地後,我們學習到另一套內觀禪修法,老師卻是反其道而行,以逆緣來引導我們學習。禪修者首先要立定決心,在每個特定禪修時間內,盤腿姿勢不可亂動,他們引大師所說「要是困倦了,不要鬆懈休息;有痕癢時,不可搔抓;即使抽筋,也不要動。」這簡直是顛覆了以往的認知。因此初學習時十分吃力,忍受著肌肉疼痛的煎熬,還要克服放腿的衝動。不過,經歷短時間訓練後,堅毅心志與專注力被培養起來了。

        在修習念住觀的訓練上,禪修者被要求選擇以「苦受」作為觀注的目標。老師說:在適意的樂受中隱伏著貪欲,當禪修者遇到舒適感覺時,會不自覺地喜愛它。因此禪修者不容易對適意感覺進行當下如實的覺察。另外,在不苦不樂的捨受中,禪修者則會昏昏欲睡,難以保持覺察。因此,對苦受保持覺察,以逆緣作培訓,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因為在不適意的當下,禪修者會不喜歡它,甚至期望遠離它,然而由於我們修習的目標就是要保持警覺心意,因此不適意的感覺自會引起我們注視,並試圖擺脫它的困擾。於是便會對它保持著專注,而這正是解脫的關鍵之處。

        老師舉例說,這猶如一個泳手在激流河水中,去抓住終點標竿上的花束一樣。如果泳手只順著水流而游去目標,當他伸手去取花束時,會被激流沖走而錯過了目標。但如果他透過逆流的訓練而能夠逆向游向目標時,就算是失手抓不到花束,他仍會在下游,仍可以憑著逆流訓練而奮力前行。這樣經過無數次嘗試,他始終會游達目標,取得勝利花束。

        順流的泳手就好比以樂受作為禪修方法的禪修者,如果他不能對樂受如實專注,他便會被引離目標而陷於貪欲之中。而那個逆流而上的泳手則好比以苦受作為禪修對象的禪修者,雖然他目前在苦受中掙扎,但卻可以提起正念,以專注力去達成目的。

 

逆緣解脫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如此,若只貪圖安逸,躺平而不思上進,就會隨波逐流、渾沌度日。唯有透過艱苦奮鬥努力向上、經歷堅持學習,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價值。

        佛陀的教法可以說是一條逆緣解脫之路。修行者從不斷抗拒著人性的貪婪、瞋恚、愚癡而行,從堅守戒律開始,一直抵抗著社會環境的五光十色的吸引,忍受著眼花繚亂花花世界的呼喚,抗拒著人性內心的種種陰暗面,諸如傲慢、懷疑、掉舉、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無知等等心理作用,堅毅地迎向著內心深處的誘惑,誓要以堅穩沉著的專注定力,擊破種種固執的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向著徹底解脫束縛的覺醒而奮鬥。

        正如古德所言:「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且看中外歷來高僧大德的生平傳記,他們無不是經過一番艱苦修行歷練,方能解脫束縛,成就佛教事業。因此,我們怎能不抖擻精神,學習步上這逆緣解脫之路呢。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