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潛移默化
作者:不二
發布時間:2024/1/31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是唐朝惠能大師傳誦千古的無相頌。大師指出,佛法本來就是在世間之中,在人群之中,離開人群是不可能找到佛法覺悟的。

        尤其是現代社會的學佛信徒,更不能離開這社會及家庭而得到佛法的受用。在過去的學佛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與周圍親友相處中,佛法對我們的推動與啟發。

 

唇槍舌劍

        我最初接觸佛法時,是作為知識學問來學習的,由學習思想史、宗教史而進入佛教之門,進而皈依成為佛教徒。由於家庭父母的寬容,我們兄弟姊妹各有所學,各有所好,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是各自發展,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亦因如此,年輕時大家不免作互相比較、互相批評甚至互相問難,日常言談間,為了宗教的教義唇槍舌劍,各不相讓,為逞強而爭一時之快,語言間不免尖銳,致使聊天每每變成辯論大會,你一言我一語,互相逞強,最終不歡而散。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大家都覺得在言語上不能說服對方,唯有各自保持自己的信仰,但是關係總是欠缺融洽。

        在與親屬友輩相處之中,我覺得愈是在言語上針鋒相對,愈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反而成為社交上的障礙。後來經過深切反省之後,我覺得學習佛法是須要循序漸進的,也要互相包容的,跟親友們介紹佛法也是要適當時機的。自己在接觸佛法之後,起初是囫圇吞棗方式,拼命吸收佛學知識,結果塞了一大堆名相入腦袋,卻未能消化融會,看見人家語言行為稍不順眼,就採取批判的態度,同時又強迫對方接受佛教的好處,結果當然招致激烈的回響了。

 

以身作則

        後來讀到《世說新語》一段關於東晉謝安教育兒子的短文,啟發甚大。原文說:

謝公夫人教兒,問太傅:那得初不見君教兒?答曰:我常自教兒。

        謝安夫人教育兒子時,就問丈夫:怎麼從來沒見過您教孩子?謝安卻回答說:我總是以自身的言行來教育他們啊!

        《世說新語》記述謝安那一針見血的回覆,印象十分深刻。一般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見解是正確的,自己的做法是合理的,從來不理會他人,於是乎,對子女多進行強迫教育,於是產生很大的矛盾。

        佛陀說,我們當面對世間時,都不免以自我立場來看事對人,佛陀指出,這些觀點歸納起來,不外乎三派立場:第一派是宿命論的觀點,他們認為世間事情總是由宿世決定的,成功與否也是前世注定,今生努力不來的;第二派則是偶然論的觀點,認為禍福吉凶都只是個人幸運而已,努力也沒有用處;第三派便是神意說的觀點,主張世間事總是由神靈決定的,因此對神明盡心膜拜供奉,便可得其眷顧保佑,得到益處。

        佛陀在反對這些觀點之後,提出了緣起說。佛陀認為世間事乃由眾多因素條件所造成,其背後並沒有所謂的宿命決定、偶然幸運、神明主宰等情況來支撐。相反來說,事必有因,因素可多可少,而其中條件一旦改變,事態亦隨之而變化。世間現象乃是不斷互相影響著,因此一些細微的行為,也足以影響深遠的。因此在學業也好,事業也好,世間事也好,出世間事也好,都要有適當方法,並須持之以恆,積極努力,才能發揮正面作用。

        佛陀所教導的緣起法,正是解釋了謝安以身作則的故事,足以教育子孫,並影響後世。由此以後,我開始以自己言行作為教育下一代的起點,亦作為學習修行佛法的起點,也作為與其他親友交往的起點。由自己言行的改進,推而廣之,透過多年堅持努力下,便漸見成效。不但個人性格馴和了,與家人關係相處融洽起來,對子女的教育更有顯著的效果。

 

潛移默化

        我服膺世尊緣起之教,理解世間萬事皆互相影響,互為因緣。因此,改變自己即是改變周圍,自化即是化他,社會是互相感染的。佛陀教導我們,世間事情的出現,並不是前世注定,也不是偶然而生,更不是由神明主宰。世間美好事情的背後,必然有著無數因緣而令致呈現;反過來說,壞事亦一樣,總是有著無數負面因素而致令其產生。

        我們若欲成就美好的目標,便要深思熟慮,從日常瑣事開始改變自己,少言多行,建立良好習慣,學習以身作則,善待親友,使起潛移默化作用。到因緣成熟之時,便會產生不可估量的效果,屆時收穫滿滿,現世得到安穩,後世也會趨向安樂之境。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