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信息  

慚愧是精進的動力
作者:小德
發布時間:2025/4/4

        回想初學佛法時,認識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年輕人,大家年齡相若,一起參加課程,一齊上課學習,課餘共相研究,往返討論,學習氣氛熱烈。佛法猶如大海,道理又是如此高明,當時所學習到的知識,都是十分新鮮,令我輩初入佛門的弟子,無不興奮不已,大家踴躍學習,累積佛學知識。當時並沒有互聯網絡,學習資料都是依靠老師的影印講義,由老師在課堂上派發講解,課餘則或在圖書館借閱有關書籍,或是往書局找尋相關書本,購回互相傳閱的。

大概一年半載之後,滿以為學習有點成績,有一次野外寺院拜訪活動中,同行者有些新入佛門的初學者,這讓我們這些學人立時生起優越感,一下子不自量力,便上前權充當學長的角色,給他們指點法義內容。當正向學弟們介紹基本佛學常識時,那位新學子誠懇地問了我一句:「你剛才所說的四諦八正道,請問是哪八個正道呢?」我被同學突如其來的一問,腦筋沒有轉過來,手邊又沒有資料可查核,遂從記憶中搜尋這個詞語來回應他的提問,以有限知識向他解釋何謂八正道。怎料一時緊張,翻來數去怎樣都只唸到七個正道,第八個正道如何都想不起來。

        當時的我,真是尷尬極了,僵在那裡,慚愧得無地自容。最後只得向那位同學道歉,說實在忘記了第八個正道是什麼?並期望在下回見面時能向他詳細解釋。可惜自此之後,也沒有再見那位新同學了,這成為我早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遺憾。

        這個尷尬經歷,深埋在我的心田裡,幾十年後仍然記憶猶新,它讓我覺得自慚形穢,愧當人師,由此而真正感到學之不足。自此以後,我也不敢再強出頭,為別人充當指導了,唯有收拾心情,從基礎佛學班起步,踏實學習,一步一步向上前行。更藉這個因緣,令我暗地發願,以後必須要對佛教基本名相詞彚及內容,熟習背誦,以免將來有類似情況而繼續出醜於人前。

 

慚愧心推動學習

        不過,這次學習挫折的經歷,讓我對「慚愧」這個詞語印象深刻,到後來接觸佛教心理學時,老師對「慚」與「愧」兩個心理作用進行了解釋,讓我對這兩個名詞更加理解深刻。

        基本上,「慚」是以所作的事情,生起了難為情、不好意思,甚至羞恥的心理作用;而「愧」便是懼怕責罰,怕人家議論而產生的歉疚心理。慚愧心一起,便能提醒我們,一旦作了錯事,就得趕快改正,以免重蹈覆轍。我們要修學佛法,必定要長養這個慚愧心,它們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起步,是真正說到行為上的自省作用,針對着我們修行而有密切關係的。

        能夠培養起慚愧心,就會推動自己努力向上,知恥近乎勇,它能帶動我們,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修學,去面對他人,以免將來對不起自己,也愧對師友們的盡心教導。

 

原始佛教的七聖財

        在原始佛教的教義中,慚愧心是屬於聖者的財富。佛陀多次強調修學佛法可具有七種聖潔的財產,而為學法之人所重視,稱為七聖財。在北傳《法句經》第85頌,佛陀說到:「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七聖財的內容簡單述說如下:

        信心:信受正法不再生疑。

        戒行:不作諸惡嚴守律行。

        慚:自形慚穢怕對自己。

        愧:羞愧難當怕對他人。

        聞法:廣學多聞諸法正義。

        施捨:樂善好施捨離所有。

        智慧:如理作意抉擇正法。

        這七種法都是聖者所具備的美德,作為佛弟子的我們,能學習這七聖財的美德,自然會遵行教誨,積極向上。

 

大乘佛教的善心所

        在大乘佛教唯識宗的法相系統中,世親菩薩將凡夫的心理作用進行排列,分為五十一個心所,其中區分作五類:遍行心所、別境心所、善心所、煩惱心所、不定心所,而慚與愧則是放在善心所的行列。世親菩薩告誡我們,慚與愧是屬於善的心理作用,但它們不是必然產生作用的,這是要我們透過修行而培養出來的。因為同時間,世親菩薩亦在「煩惱心所」內,列出了「無慚」及「無愧」兩個心理作用,說之為妨礙我們修行的屏障。它會令我們執持己見,甚至忘失自我的。

        因此,常懷着慚愧心的修行者,往往能夠做謹言慎行、忍辱負重、精進不懈,為度化眾生而精進不懈。近代公認為淨土宗一代高僧印光大師,便以別號「常慚愧僧」來提醒自己,倡導眾生老實念佛,以求生西方淨土,藉此宏揚淨土宗的教化,影響近世甚大。

 

慚愧心乃人畜分界

        世尊在《雜阿含1243經》中曾經說過,世間若沒有慚與愧二種淨法的話,世間人便會尊卑不分,混亂不堪,有如畜生趣一樣;幸好世間有慚愧兩種淨法,世間人方知道有父母、乃至師長,尊卑有序,不會如畜生趣一樣。

        印順導師在《大乘廣五蘊論講記》中對此解釋道:「以佛法來講:人與畜生就是慚、愧心這一點不同。人知道慚愧、羞恥、難為情、不好意思,懂得這個道理;畜生不懂的,畜生不曉得這個觀念。…… 如果沒有羞恥心,人與禽獸一樣,因為禽獸都是沒有羞恥心的」。

        因此,我們確實要自覺長養慚與愧這兩個淨心,努力推動自己向前,才能朝著解脫的目標邁進。反過來說,我們若果放任自己,對做錯事情不生羞愧及歉疚心的話,這又如何去學佛?如何踏上解脫之途呢?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