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內容  

中觀論頌選釋
時間:2016/12/23 上午 11:13:41
文件大小:313k
詳細內容:
 
 
 
題解
 
 
「中」者,不偏之謂中。不偏者,即不著二邊、沒有執著也。不偏故正。此中有少許執著都不可。執著於佛固然不可,乃至執著於法亦不可。由於無所執著,因此能夠將般若的空理完全顯露出來,然後通達世間法,通達出世間法。如此方為最正確的道理。
 
中國有些學者不明此理,以為「中」者,是執中之謂。更以為不著二邊,就有個中間。其實一說中間,就必定有二端,有二端又怎可說是中呢﹖若說中間,就必定有執著,或有或無,或太過或不及,種種執著必隨之而起。所以不能當作中間說,若作中間之說則必落於邪見中。因此,不著二邊,便應該連中間都不執才對,如此方能得到清淨。有二邊固然不能清淨,就算有中間亦不能清淨呢!
 
此「中」字,要將「空」都消除才能稱為中。若破有見後,存有空見,則此空見又變為有了。所以此「中」之義不能用語言代表,不能用文字代表,不能用心思代表。當說出語言時,不是「有」便是「無」,而有無皆非此「中」之義。文字怎樣寫亦寫不出其義,因為若寫得出則又變為有了。所以沒有可以執著、抱持的。
 
其實此「中」字亦是施設的一個名詞,並非說有一個「中」在此,是要將「中」亦去掉才能姑名之曰「中」。此「中」的秘方就是「破一切法」。「中」為能破,所破者為一切,凡所有相、凡所有物、所有語言、文字等,一切都破其實性。
 
此種破法不同小乘人之破法。小乘人的破法乃是以因果破邪見、以正因果破邪因果。《中論》的破法則在於一法不立。一法不立之「中」並非不談因果,在世俗諦上可以有種種語言、文字、因果;但在真實性中,世間所有一切,祇有文字、語言,無其實性。無實性謂之真實,謂之真理。我們不能舉得出有任何一法為實。所以此「中」的道理,祇可意會,不能用說話表示出來。
 
然而,若不能說之出口,現在又談什麼呢﹖我們不能用正面說,祇能從側面說,說出來祇為會其意,會其「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所謂「不可以言說」。能說得出則可謂有物,有物則可以破之;「亦不可以心思」,能用心想得出的亦為有物,亦可破之。若謂見有「空」,「空」亦為在破之列,所以無有不破。破無可破,甚至將破都消除,然後方能稱為真解脫。假若有少許法可得,都不能稱為解脫,仍然有其束縛。能夠破無可破,方能稱為大自在、大解脫,方能稱為無執著。
 
我們知道佛教修行要捨凡就聖,知道世間種種不淨,知道六凡法界不應當執著,這是對的。但若執著有四聖法界亦是不妥,執著就變成有,變成有則又在可破之列。所以在大乘經中有云:「須陀洹不作是念:我是須陀洹,菩薩不作是念:我是菩薩,發菩提心不作是念:我發菩提心;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將四聖境界都放在可破之列。
 
破者,並非是消滅它。若云消滅,即是有物。此是要用自己直覺,領會其空理才得。若說由因緣生法,所以是空,此為小乘的說法。必須說明因緣皆無實性,因緣亦不可得,才是根本空。根本空就毫無執著,所以稱之為「中」。
 
中道,又有云八不中道,曰:「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實際上是不止八不的,不過說此八事亦已包括其他一切事物。事實上若說「不生」亦可說盡;反過來說,就算將整部康熙字典的字加上「不」亦不能說盡。凡所有相、凡所有文字、凡所有語言,皆不真實。既然不真實,所以稱為「中」;既然空,故可稱為「中」;不可得亦稱之為「中」。
 
 
 
(請按右下角標誌下載內容)
Downloads  Go Back  
版權所有:明珠佛學社